《大秦帝国》读后感
古羽
0:28
用时159小时31分钟,留下515条读书笔记,终于读完了500余万字的《大秦帝国》。这也是迄今为止读完的字数最多的一部书,读罢最后一页,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又有种怅然若失的遗憾;有种风雷激荡的澎湃热情,又有种波澜不惊的安静平和。这种感觉似乎随着那个礼坏乐崩瓦釜雷鸣,深谷为陵的雄烈变化时代而起伏不定,为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而回归沉寂。复杂的思想和回音在撞击我的内心,使我不得不用笔触来平静下心绪。
作为一个陕西人来说,读此书的时候是既骄傲自豪又悲凉痛心的。骄傲自豪的是,从战国后期七国群雄并起开始,老秦人在亡国灭族的危难时刻,自强不息发奋努力艰苦卓绝变法图强,经过六世兢兢业业打拼终于在嬴政之时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大秦帝国,成就千古伟业,成就千古一帝!悲凉痛心的是,煌煌帝国,却二世而亡,暴虐苛政虎狼之秦的谩骂不绝于史,后世将这个建立了统一帝国的伟大帝王和文明奠基的秦帝国划为异类,生生无情鞭挞和咒骂。
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先生是陕西人,他耗时16年,查阅无数史料,以一个严肃历史小说家的态度,以一个传承原生文明的历史责任感,以一个老秦人的骄傲和尊严,以一个良知学者的谨慎冷静的笔触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现那个瑰丽壮观波澜起伏跌宕的时代,让我们客观理性的去审视大秦帝国的存亡过程。诚如作者之言: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评判。以下节选一些读书时的笔记看法和理解,窃做个读书总结。
1,历史观和历史规律
中国历史的厚重深远很多已经被演绎戏说以至于以讹传讹。对于历史时代的评论向来又是多方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事,评判标准和臧否人物以及以古鉴今就必须有正确的史料和端正的历史观。历史必须要具体到其时代来考量评判,其时代的特点、历史环境决定事件的必然性和可信度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要如此。节选书中关于“焚书”的段落来印证:作为一起有着深刻历史背景,且发自必然的政治事件,“焚书”事件在政治上的积极意义,已经被后世儒家夹杂着仇恨心理的单向价值评判淹没了。这种居于统治地位的单向评判,大大掩盖了“焚书”事件反复辟的政治本质。在岁月流逝的长河中,一场反倒退反复辟的政治战役,被褊狭地演绎成了一场恶意毁灭文化的暴行。这种评判,折射着我们民族时常痉挛性发作的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刻意失察,折射着我们常常因这种刻意失察而导致的种种悲剧。至少,人们已经忘记了,“焚书”事件是帝国新政面对强大的复辟势力被迫做出的反击,是新文明为彻底摆脱旧时代而付出的必然代价。正史不在求真,而在惩恶扬善,为政治服务,所以后世的标榜或者扭曲就有了理由。从秦统一开始,中国版图博大,民族众多,几千年融合仍难以彻底消除隔阂和偏见地域歧视,人内心是涣散的。皇帝绝对的权力造成无法监控,皇帝个人的素质对王朝兴衰至关重要,王朝的存续继位人就尤其重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人才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得民心者得天下,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这是所有统治者必须遵循的。
2,关于商鞅变法
《大秦帝国》中关于商鞅及商鞅变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美,“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商鞅公心才智高尚品质和完美人格被推崇备至,和秦孝公的君臣珠联璧合成为一代佳话,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被过度拔高。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是利益的再分配,是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伤筋动骨的惨烈过程,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所以对于商鞅变法要理性历史批判的看待。
3,关于原生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自然法则任谁都无法改变,值此乱世若想长治久安保境安民逐鹿中原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隐忍奋进坚韧卓绝的努力。这需要几代人同心同德摸爬滚打流血流汗来积淀,穷困潦倒四面受敌多灾多难强敌环伺也是对秦人的考验。诚如一个人那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助者天助之,不想被淘汰被吞并也只有自己努力强大。三秦大地的先人们做到了,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帝国,文治武功闪耀万代。追随这段历史,我辈也当努力奋进,踏实前行。六国各怀鬼胎,为了彼此利益必不能同心一气。且看秦人如何应对,纠纠老秦,共赴国难。不由热血沸腾心潮激荡,也许这就是历史带来的力量。想起李云龙那段话来: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这种传统的反复搓磨的精神积淀无形中一直推动着向前,这种蓬勃厚重的张力也是发展创新的内在力量,不管如何更迭流逝,这个魂和内核坚定永存!
4,陕西知识普及
看今天陕西地图仍有古之雏形,四面与七省相连,可谓兵家必争之地,又在中华中央,泾渭之水,黄河古道,八百里关中平原,是发祥之地,也是兴兵之所。今日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块,其地形地貌(从北向南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丘陵)语言风俗(陕北晋语,关中话,西南官话)饮食习惯(陕北关中多面食,陕南多食米饭)大相径庭,这是中国所有省份中最为奇特和迥异的,而很多外地人却不甚了解。尤其说下我的故乡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蜿蜒穿过,地势平坦盆地地形,为现在南北自然分界线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五谷全收。人民吃苦耐劳精耕细作,西南通巴蜀,实乃天堑屏障保护,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在古代也少于战乱,虽然封闭,也如世外桃源一般,人间好去处。
5,关于英雄成败和人才
成者王侯败者贼,在刀兵铁血的年月,这是一条永远的铁则。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成败却始终只是唯一标准,远如项羽,近如中正,成王败寇也只能如此。事在人为,人才永远都是第一位,并且是一流人才。不过千里马也要好的伯乐赏识才能发挥最佳作用。齐桓公用管仲秦孝公用商鞅刘备用诸葛唐太宗用魏征等不但成就君臣佳话,更是立大功业。魏惠王不能识人用人,历史便为此改变。不管何时,慧眼识珠知人善任,人才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人才难得,大才更可遇不可求,遇之施展全才更难。
6,关于良将归宿
战国之世,名将辈出,可很多却没有好下场。吴起伍子胥白起廉颇乐毅数不胜数,何以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兵者,大凶也。对军功赫赫的大将更是莫大的凶险,及后世张良周亚夫岳飞年羹尧等古之名将莫不如此。正所谓“峻峭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峻峭”,浊世名将虽然勋绩盖世,但能在峻峭盛世苟全性命者正本并不多,而要做到“功高盖世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更是难上加难,不只需求有高明的谦退处世之道,更要能赶对宽厚的主子。假定主子赋性严峻,就算你没有任何过失,也难免会遭当头一刀,这个道理在古代被高度凝练成两句经典名言,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武圣之言,金玉良言圭臬警句,只是后世多少名将熟读孙子兵法建立功业,而不能参透悟得这全身而退之道,可叹啊!
7,此书对儒家的批判
在此书中,孙先生将儒家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和嘲讽。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儒家在战国时代不符合历史潮流。儒家以人性本善论和人们恪守传统的精神需求为理论根基,继承发扬了周王道以民为本、礼乐教化、仁爱忠恕等思想。儒家仁政以天下大同为最高境界,以小康为现世目标。但先秦儒家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途径,却是恢复周礼,恢复井田,兴灭国,继绝世——倒退回西周礼制社会。儒家以圣人周公的正统传人自居,其复古主张表面上是对周礼乐文明的全面继承,但这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时势格格不入。儒家素来以传播仁义大道为宗旨,耻于谈论利益,并将实用技艺贬斥为小技,与兵、农、工、医、纵横等经世致用之学关系疏远。这使得儒家仁政既缺乏抵御战争风险的能力,又不能有效解决经济民生疑难。故而儒家被时代潮流逼上祭坛做牺牲。另外摘录一段关于张仪舌战孟子的精彩片段:虽则心中忐忑,孟子却从来没有退让致歉的习性,振作心神,一开口气度沉雄:“大道至真,不涉得失。末技卑微,唯言利害。以利取悦于人,以害威慑于人,此等蛊惑策士,犹辩真伪之说,岂非天下笑谈耳?”
“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张仪站在当殿,手中那支细亮的铁杖直指孟子,“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术皆卑贱,唯我独尊;学皆邪途,唯我正宗。墨子兼爱,你孟轲骂做无父绝后。杨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老庄超脱,你孟轲骂成逃遁之说。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末技细学。纵横策士,你孟轲骂做妾妇之道。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平心而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轲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唯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尔等终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回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么?儒家大伪,更有其甚: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地谋官求爵,但有不得,则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不知所终。究其实,利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趋利避害,本是人性。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食而不语、寝而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是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了一具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阴有所求,却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更有甚者,尔等儒家公然将虚伪看做美德,公然引诱人们说假话:为圣人隐,为大人隐,为贤者隐;教人自我虐待,教人恭顺服从,教人愚昧自私,教人守株待兔;终使民人不敢发掘丑恶,不敢面对法制,沦为无知茫然的下愚,使贵族永远欺之,使尔等上智永远愚弄之!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地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三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
张仪一阵嬉笑怒骂,大殿中鸦雀无声,唯闻张仪那激越的声音在绕梁游走:“自儒家问世,尔等从不给天下生机活力,总是呼喝人们亦步亦趋,因循拘泥。天下诸侯,从春秋三百六十,到今日战国三十二,三五百年中,竟没有一个国家敢用尔等。儒家至大,无人敢用么?非也!说到底,谁用儒家,谁家灭亡!方今大争之世,若得儒家治国理民,天下便是茹毛饮血!孟夫子啊,千百年之后,也许后辈子孙忽然不肖,忽然想万世不移,忽然想教国人泯灭雄心,儒家僵尸也许会被抬出来,孔孟二位,或可陪享社稷吃冷猪肉,成为大圣大贤。然则,那已经是千秋大梦了,绝非尔等生身时代之真相也!儒家在这个大争之世,充其量,不过一群毫无用处的蛀书虫而已!呵哈哈哈哈哈哈哈……”末了,张仪仰天大笑。
8,关于忠臣能臣
忠臣易做,能臣难为,比干屈原这样的愚忠之臣以死博一贤名,于国于江山社稷于百姓苍生何益?记得李贽评海瑞之语:先生只可傲风霜,却不能充栋梁。也适合屈原,可悲可笑可怜可叹!屈原之失,在于愚忠。以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忠字所能囊括,忠而丧志,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是强韧。所以,能臣比忠臣更不可得也。
9,关于治国根本
战国七雄,争霸几百年,其间各国也都在研究治国方略富国强兵扩充实力,可终秦国做到了一统天下。那治国之本究竟何在?以下节选一段韩非的言论:古往今来,强国之道无奇术,荒诞之谋不济邦。以诡异荒诞之谋算计他国,而能强盛本邦者,未尝闻也!若要韩强,只在十六字:修明法制、整肃吏治、求士任贤、富民强兵,岂有他哉!若今日韩国:举浮淫蠹虫加于功实之上,用庸才朽木尊于庙堂之列;宽宥腐儒以文乱法,放纵豪侠以武犯禁;宽则宠虚名之人,急则发甲胄之士;不务根本,不图长远,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腐朽充斥庙堂,荒诞滥觞国中。如此情势而求奇计,犹缘木而求鱼,刻舟而求剑,南其辕而北其辙,焉得救我韩国也!”这番高论可谓振聋发聩。一篇说辞字字金石掷地有声,岂止指斥韩国,直是痛击山东六国百年痼疾也。韩国以术存国,不求根本富国强兵,些许鬼蜮伎俩旁门左道可见一时之效,终不能成大业,徒增笑耳。看雍正王朝,邬思道在雍正得帝位后激流勇退的话来,自己是阴谋为体,然要治理天下统御九州万方须行正大光明之道。这也是现代乃止后世统治者必须奉行的圭臬信条,民可使由知,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术道终究也是手段而已。殷鉴不远,当时刻剔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