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晴篇》
此刻忘記孔子孟子莊子,忘記諸子百家,忘記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之靈,沈睡了五千多年,集天地之精氣而醒,化身成龍, 曰:
「人之道,生而困乏,死而虛無; 天之道,始於安身,終於透悟。」
智
1
讀書愈多,就愈意識到不用讀書那麼多
2
要用理性,才知道什麼情況不能用理性
淨
1
有兩種情況不宜爭執是非:
其一是當真理站在自己一邊
其二是真理不站在自己一邊
2
不爭執是非,有別於不分是非
明辨是非者智;不爭是非者慧
把話說清楚, 然後緘默
敬
1
敬是盡心把事情做透
地位高下亦然
能力高低亦然
2
仰望繁星而覺天地之大
盡力而不強求者知命也
覺
1
天地有善惡,物件有生滅
宇宙的本體無所謂善惡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始終如一
2
覺的三個階段:
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意識到自己是天地一部分
意識到人生如戲, 而自覺此刻在看戲
《畫龍篇》
1
點晴篇採用格言體寫作,
重感悟,不宜多作解釋。
其他篇章除外。
2
古今中外, 人類追求快樂, 途徑不外有二
其一改變環境
其二改變心境
改變環境,由理智出發, 有重真理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明辨真理的方法。
後而衍生出以科技為主的物質文明。
這是歷代西方哲學的重心。
改變心境, 由感悟出發, 講求自省的精神,
繼而發展出一套修心養性的工夫
後而衍生出以德性為主的精神文明
這是歷代中國哲學的重心
2.1
只改心境或環境,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3
諸子百家中, 最有智識的, 我認為是墨家,
最有慧識的, 我認為是道家.
儒家是在兩者之間
3.1. 慧境
道家從心出發,思索有什麼東西煩擾心神。
潛心發展出一套不受外在環境影響,
也能保持心神寧定的工夫。
3.2
道家認為爭執是束縛之一,
它有礙保持心神寧定。
心解除所有束縛,就達至逍遙之心境。
達到這逍遙至境的人,道家叫真人。
真人的心沒有束縛,逍遙傲翔於天地間。
3.3
心境逍遙,善生終死,本身就很有價值。
逍遙還隨時會錦上添花,產生工具效用。
常處於此心境,有助思想層面上靈巧跳脫,
甚至連在激烈的創業競爭上,也發揮著濳效。
3.3.1
例如,有些初創耗盡精神抄襲對手,
攻擊對手,卻沒有多餘心力為客戶設想,
思索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有需要的。
結果產品不符合市場需要,倒閉收場。
爭執令人目光短淺,錯過更優的策略;
心境逍遙,就避過這種盲點。
3.3.2
又例如,在大市場中競爭苦無出路,
可退一步想,與其在大市場爭第一,
不如先立足,在利基市場當小皇帝。
資本市場者,損不足而補有餘。
如果難成為王者,不如另找創業機遇。
尤其是找個大眾以為是錯謬,
但事實是相反的想法。
並以這真理為基,建立事業。
這樣可減少競爭,濳養實力。
當對手發現自己錯時,你巳經站穩了。
心境逍遙,就容易找到忽略的機遇。
3.4
掌握逍遙/束縛這組概念,
就可貫穿整個道家的精神,一切各安其位。
道家所推舉的心齋,守柔,不爭等等,
可視為種種達至逍遙的手法。
3.4.1
道家有很多想法,充滿人生慧見,
但同時亦有不少很不智的說法,
自打嘴巴的教導。
且看墨家對道家的批評,
從思辯中見智。
(請小休片刻,以下數分鍾,需要細思慢想)
4. 智境
墨家從理智出發,有求真的精神。
辯論是為「明是非」,「審治亂」;
「明同異」,「察明實」;
「處利害」,「決嫌疑」。
不像名家用奇辭詭辯,惑人心智。
4.1
墨經有精彩的思辯,反駁當時的謬論。
反映出墨家意識到一些邏輯概念。
墨家批評道家,用言語來述說
「言盡悖」,本身就是悖。
以現今的邏輯方法學來看,
這叫自我推翻(self-refuting)。
如果這話是真的,由於
它本身亦以言語表述,
所以也是歪理,是假的。
如果這話是假的,即表示:
有些言語表述的,不是歪理。
那麼「言語表述的都是歪理」
這句話也是假的。
這話在任何情況都是假。
4.1.1
且看另一種容易混淆情況:
如果它是真的,表示內容是實情,
即它是假的。
如果它是假的,內容說自己是假,
就道出了實情,即它是真的。
這種情況,句子難定真假,
產生了邏輯悖論。
4.1.2
邏輯悖論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種類,
但跟自我推翻,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馮氏在書中說,後期墨家批評道家,
揭示了邏輯悖論(paradox)。
聲稱這些悖論在新邏輯學得到解決,
令後期墨家的批評不再有效。
馮氏分不清自我推翻,和邏輯悖論,
所謂「得到解決」,亦無非是誤解而己。
4.2
墨經小取裡論及辯,在總要中提到:
按主流的詮釋,「名」是概念;
「辭」是命題;「說」是推論。
現代人嘗試在這框架下,重構墨學邏輯。
像考古學家從骸骨重構古人相貌一樣,
資料有多少,決定補上想像成份有多少。
4.3
在論及推理的語境,小取提到七種方式。
每種推理方式,都有簡單的描述。
可惜不一定有例子作進一步說明。
「侔」式推理,是這樣的:
幸好「侔」這種推理方式,在墨辯
找到相應的用例,令重構不至於瞎猜:
這種推理方式,恰巧曾困擾西方傳統邏輯學家。
傳統三段論,無法由「所有圓形是圖形」,推出「任何人畫了一個圓形就畫了一個圖形」
即由「所有白馬是馬」,推出
「任何人乘白馬就是乘了一匹馬」
這些要用現代邏輯,才可以顯明當中有效性。
4.3.1
馮解釋《小取》推理方式,說法牽強,
思路混亂。由於篇幅有限,詳批從略。
4.4
可惜善於思辯,不一定善於建構背後的理論。
墨家沒有像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一樣,
發展出一套形式的邏輯系統傳世。
4.5
墨學的知識很廣博,是諸子百家之首。
除了邏輯,墨學還觸及知識論,
宗教哲學,政治哲學,倫理學,
還有光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
可惜秦統一以後,墨家漸漸沒落。
一個重真理,尚科學的文化,
在中國歷史曇花一現,
沒有承傳,沒有發展,
從此消聲匿跡
5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連連,
諸子百家對當時的局勢,
各有不同政治主張。
今天看來,在實踐上此路不通。
古中國把政治視為道德的伸延,
中華文化又缺乏良好的制度意識。
5.1
現代的社會制度,
不假定每個人行「仁」,
不假定每個人「不爭」,
甚至不假定統治者心腦兼備。
良好的制度,需建立在現實之上。
權力分散,互相制衡;
公平競爭,百花齊放。
5.2
紙上談兵易,實踐上,
魔鬼就在細節裡。
香港建立的現代社會制度,
尤其法制,當年若無英國參與,
恐難成美事。感激。
《龍爪篇》
1
困擾歷代中國的白馬論,
用現今的概念工具分析,
可輕易點出錯謬之處。
1.1
「 X 是 Y」 有很多意義
它可以表示類與子類的關係, 例如
「女人是人」 意思是女人這個類,
是人這個類的子類。
它可以表示同一關係, 例如
「老子是李耳」意思是,
老子和李耳是同一的。
1.2
「 X 非 Y」是「 X 是 Y」的否定。
它至少衍生出兩種意思:
A, 不屬於
B, 不等於
「白馬非馬」就是混淆了不屬於和不等於這兩個概念。
1.2.1
這裡不細分不屬於的其他可能意思。
這是無關旨要的。「 X 非 Y」這表式,
除了表示類與子類的否定關係,
還可以表示個體與類的否定關係。
兩者之中無論採用哪個詮釋,
都會導致錯謬的歸結。
前者自相矛盾,後者範疇錯配。
邏輯分析從略。
1.2.2
馮氏用「共相」來解釋白馬論,
思路欠清,解釋空泛,詳批從略。
(請放鬆,細思慢想模式完畢)
《擺尾篇》
1
歲月匆匆,而立有餘年,
開始留意人生哲學。
西方哲學在安身立命等人生哲學問題上,
少有觸及,縱有探討,也不深入。
中國哲學在這方面,就有很豐富的題材,
可惜歷代的論述,文義隱晦難懂。
1.1
孔子時代的教晦很平實,
到宋明時期脫離了現實。
2
馮友蘭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原文用英文寫給外國學生看的
我找來了英文版一看, 發現中文版的古文
在原版翻譯為現代英語,而不是古英語。
書友評論, 認為這本書難懂,
古文或是原因之一
其次是詮釋的問題
2.1
學者關心詮釋的品質,
思想家明察當中智慧。
近代中國兩者皆稀缺
3. 跋
心無思
天道無語
心有思
人間有情
2017.11.20 (天氣轉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