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更新时间:2025-01-12 23:04:21 其他读后感

  罪与罚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40多万字的笔墨写了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一个未读完大学的年轻人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而后经受了矛盾的精神煎熬与心理挣扎。整个故事的跨度(除了尾声外)不超过10天。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拉斯科尔尼科夫(昵称罗佳,等等),俄文含义是“分裂”,不仅映射着他矛盾的多重人格,而且每一种人格的命运也被巧妙地投射到书中的其他人物身上。

  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人分为“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两类,前者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是虱子;而后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仅能提出新见解,而且“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如果需要他哪怕踩着尸体,踏过血泊,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的良心上,依我看,是可能会允许自己踏过血泊的”。拿破仑便是后一种人的代表,也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意欲效仿的人。他选择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作为开启全新人生、行使非凡权利的试验和起点,也从此开始了自我分裂和自我审判。

  这种分裂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祭奠,拉斯科尔尼科夫要成为自己心中的强者,就必须摒弃自己固有的普遍意义上的良知。就我个人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拉祖米欣和斯维德里盖洛夫是一体三面,他们都爱着杜妮娅,只是承担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第一次分裂是在他的朋友——热情、开朗的拉祖米欣出现之时,他分裂出了欲望。这也意味着,他下定决心要行使非凡的权利,那个曾帮助大学同学及其父亲的罗佳变成了手持巨斧砍死一只“虱子”的有罪之人。

  第二次,是在他杀死了老太婆及其妹妹之后,贪图美色、有恋童癖的地主斯维德里盖洛夫出现在彼得堡之时,他分裂出了对自我的惩罚。斯维德里盖洛夫曾对拉斯科尔尼科夫说过,他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自杀,其二是流放西伯利亚(即自首)。而最后,斯维德里盖洛夫饮弹自尽,拉斯科尔尼科夫来到了西伯利亚。

  书中的波尔菲里则是一个化身,代表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我审判。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一个穷人杀死了一个富人叫犯罪,千万个穷人杀死了千万个富人叫自由平等博爱。”拉斯科尔尼科夫希望通过杀死老太婆这一试验,开启新生的大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试验让他受尽煎熬,亲友们越是关心他,他就越痛苦。但于拉斯科尔尼科夫而言,自己所受到的一切惩罚只是因为这次试验失败了,他没能成为拿破仑,没办法履行“对人类的人道主义的义务”。他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哪怕最后他无法面对心灵的拷问而崩溃自首,他也坚持认为:“仅此一点,他承认自己有罪:他只是没有获得成功,而且投案自首了。”

  最讽刺的是,作者安排了一个纯洁的妓女——全书中境遇最悲惨的索尼娅——来拯救这个做坏事的好人。索尼娅的父亲,马尔梅拉多夫是个不务正业的酒鬼,家中还有一个患肺结核的继母和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为了救济那个勉强存在的家,索尼娅早早地拿了黄色执照,成为了一名地位低下的妓女。即便如此,命运也没有关照她,他醉酒的父亲被马车踩死,隔天继母又因肺结核离开人世。我不知道一个父亲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去做妓女,并用女儿身体换来的钱买酒喝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一个女孩要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接受这样的生活。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遭遇让人浑身发冷,在这一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触实在是残酷至极。

  或许这一切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遭遇不无关系:被押赴刑场而后被赦免、被羁押,然后服了四年的苦役。这其中的艰辛和感慨我难以想象,因此尽管作者那样残酷地拨弄人心,我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

查看更多
标签: 人生 读书 寓言 有感 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196202/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