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文风迥异,我一直以为三毛的文字是轻快有趣值得一读的,这本书是个例外。前半部分总感觉有一股蔓延的哀伤从字里行间传递出来,后面半部分三毛开始处理海边的房子然后打算回归台北开始终于感觉没那么压抑了。看了下这书的出版年间刚好是荷西死后第三年,她写这本书时估计心里正痛苦压抑。
多少人羡慕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她说要去撒哈拉,他便放弃自己的计划提前去撒哈拉附近找好工作为了更好的留在她身边照顾她,一个人承担起赚钱养家的责任。从17岁到22岁,六年的时间,这个少年成长了。他们初识在西班牙马德里,朋友聚会上他对她一见钟情17岁的他对25岁的她说“你等我六年,四年大学加上两年兵役,结束了我便娶你”,她没答应也没有拒绝。两人分手后她回台北,遭遇人生滑铁卢,未婚夫婚前猝死,伤心之下她又回到了马德里,刚好是六年之约的最后一年。再次相见,荷西依然不忘当年的约定,一定要娶她。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嫁给他一小部分只是由于荷西的痴情,大部分是想给父母朋友一个交代让他们放心,她私下里一直觉得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的。婚前,三毛是不爱荷西的,八岁的差距一直存在,她感动于荷西的痴情想要对他好,她总是说他是她的大孩子,她爱上荷西也是在婚后的点滴相处中发现的,在荷西死后仿佛心已死留下的只是一个躯壳,为了父母而活下来,荷西的意外死亡仿佛带走了她的生命。
平静的外表下拥有洒脱不羁的心,说的就是三毛和荷西这样的人吧。深处撒哈拉,物质极为困苦,但他们又活的十分富足,精神上的富足。看他俩日常对话给人一种简单逗趣的感觉,好像透过那些文字看到了他们之间如何相处。父母寄过去的中国菜,一个粉丝从她嘴里说出了几个版本,逗弄着荷西。还有荷西陷入泥沙中的那幕惊险场景,她把轮胎坐垫都拆了铺上面,然后把衣服撕开绑成条奋不顾身去救他...一幕幕,都像是上个世纪的老电影一样,一帧一帧铺陈开来。和一般的夫妻一样,他们也有争吵,她教他英文然后教了很久然后脾气爆发了,互相对骂了几句,然后她拿起剪刀就把头发绞了,不过也是由于这次争吵,后来他们便再也未有过争吵。
荷西的死,带走了三毛的生机与活力。她原本是一个喜欢流浪,爱闹爱笑,任性洒脱的人,自他走后,整个人都变得压抑了许多,连文字都没有之前的欢脱雀跃。有人说三毛的自杀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也颇有几分道理。
她说,“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这就是她的处世之道。一个人潇洒不羁,想去撒哈拉便去了,从来不被其他事所束缚。荷西知道她是这样的人,所以才会自己放弃自己潜水的梦想陪着她远走撒哈拉吧,所以才会提前几个月便在撒哈拉附近找好工作等待她的到来。只是,她一直以为是自己要先走,所以一直让他答应她等她死后不要伤心,结果只是过了又一个六年,荷西潜水意外死亡,他提前离她而去,留下她一人痛苦。其实,只要她学会放下就好了。虽然后来她继续旅行,也认识了其他人,但荷西一直是心上的伤。我想,她自杀时那一刻应该彻底放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