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香港作家西西《飞毡》问世,仔细翻阅看来,心底依旧是一片温存的美好与感动。
西西的语言着实迷人,既富童趣,又有诗的质地,到处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句法,却又新鲜耐咀嚼,让我这个立志写作的孩子目不暇接。从《我城》到《飞毡》,从小说到杂文,西西从不刻薄,永远以善意度人。个中温情,屡屡让我读红了眼。轻盈明亮温暖的文字,在西西的笔下微言大义,举重若轻,深刻动人。
她是香港的说梦人。十几岁时随父母从上海移居香港,一家人落居在当时周围皆是农田的香港土瓜湾,从年少青葱到霜鬓露白,她在土瓜湾里住了一辈子,而与外界的不相融,则塑就了西西似乎与生俱来的沉默。但沉默的西西借一枝笔,便成了一个游戏世间的孩童。她笔下的世界如梦似幻,充满有趣惊人的想像力,以香港的繁华为背景,她的视角虽聚焦于光怪陆离的世界,但角色大抵都是向善的。在香港文学世界里,多数作家并不乐意去相信这个资本发达的移民城市会有多少善男信女,笔下流露出的大多是嘲讽,是大起大落。与之相比,西西的良善就有了别样的慈悲,她相信众生各人,一时一地,都有自己的光辉在。她沉溺香港这个醒了的梦里,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分出的一点心,走开的一点神。她的笔情景交融,糅合了天真与世故,美得令我窒息。手艺人,凉茶铺老板,电话修理工,养蜂人他们的底层生活,带给我的并不是苦中作乐,强颜欢笑的感觉,而是确然交织成了一个大城市活力烂漫的基底。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目中理想的香港不是明信片上璀璨的维港夜色,而是书里七十年代那座年轻的充满朝气的我城。
西西所带给我的温暖不仅来自于她的文字,她的作品,更来自于她人性深处的良善与天真。
西西这个名字来自于字形,像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站在一个四方格子里,而跳格子则是她幼时最爱的游戏。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单纯给她的生命力平添了很多真诚与美好。
上世纪80年代,她积极地将内地的王安忆、莫言、张承志等作家介绍到香港文学市场,赋予香港文学新的生命力。其实他们以前并不相识,只是西西看了他们作品后觉得很好,便鼓足勇气去联系,如孩童的天真单纯着实让我的心为之一软,一颤,随即漾开满心的温暖与感动,这样的西西内心里该有怎样对文学的深情静掩其中。。
后来,西西患病,右手无力,不能再写作的她缝起了熊仔,用左手一针一针将布料和故事缝进毛熊里,她缝出了黄飞熊,又缝了水浒熊,并有了后来的《缝熊志》,西西的坚韧与不弃,有趣与幽默,尽化于这些天真可爱的毛熊公仔中。
这位灰白头发的退休小学教师,眼瞳仍清澈如少女。这样一双眼,看遍了一座始终满载着躁郁焦虑的城,独身蜗居斗室,写出了舒展的天地岁月。
天佑我城,天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