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黄先生《万历十五年》,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自从1982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国内问世以来,《万历十五年》就一直畅销经久不衰,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无论企业老板还是普通白领,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和想法。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著作,《万历十五年》,这是一部明史研究专著,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在这本书中,黄仁宇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写法,让任何人都可以几乎无障碍地去接触正史,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归总和罗列。
这种新颖的写法,被黄仁宇本人称为“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既不像编年体史书那样依照时间的脉络叙述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不像纪传体史书那样单独介绍每个人物的一生,而是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导演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并且,如同管中窥豹一样,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公元1587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这位明代皇帝自然就是万历皇帝,五位大臣分别是大学士张居正和申时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及前云南姚安知府李贽。
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症结已经开始慢慢积累,直至无可逆转。
这本书中的六个人物——一位皇帝和五位大臣,以黄先生的视角,还原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身后的时代背景。
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公元1587年一切还看似平静,但帝国运行的轨道已经僵化,各种弊端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皇帝的励精图治,还是大臣们的变革尝试,都已经于事无补,只能目送着大明王朝走向终结。
从黄仁宇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以他的“大历史观”看来,明代制度只注重维持国家的基本生存,但一来不重视商业以及民间经济体的发展,二来也不重视国防军事的改革,政府和官僚披着道德的外衣假公济私、粉饰太平,民间各种矛盾问题都无法从制度上解决——
今年演绎官场政治生态的反腐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由于情节需要,角色汉东省政法委书记高玉良经常引用书中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剧中深意。更能理解明朝衰落的原因。[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