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这就是事实。试想,你家就住在临近这个这个自发早市的楼里,每天你年幼的孩子、年迈的双亲或刚下夜班的你被楼下的喧闹声吵得不得休息,你又作何感想。如果你是靠到这个早市买菜来维持一家的生计,要供孩子读书,要给老人看病,又是如何?因此,干我们这项工作的,永远处于社会矛盾的最前端,有反对,有支持。希望大家还是要理性的看待我们的工作,多给点支持。
《城管来了》作者以一名城管队员的身份,真实的描述了城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并尽量以方便市民的角度来给市民出谋划策,比如书中最多见的就是建议市民找街道办事处来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需求。我想这书不仅是在口水中打捞城管的形象,也是在雾水中为市民指明维权的渠道。
总体感觉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管执法还是很文明的,很少有听到媒体对这两座大城市城管的负面报道。但恰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明执法给小商小贩们带来了有机可趁,书中就有这么一段网友的留言我经常看到这些人(指小商小贩)和城管捉迷藏,闻声鸟兽散,罚款耍无赖,转身接着卖。城管真无奈。结合这一周的城管实习经历,我觉得这首打油诗写的很有道理,很多小商小贩就是摸清了城管的一般出勤时间来和城管打游击。当不慎被查处后需缴纳罚款时,就开始各种的耍无赖,最好就是城管大队是他自己家开的,该罚多少自己说了算,完了钱还进自己腰包里。而等到城管队员转身离开后他就接着出来摆摊,这中间并不能全怪城管队员们的无作为,毕竟城管有限,商贩无限。以至于到最后就演变成了城管队员的无奈之情。
我也像本书的作者一样对小商小贩不带任何的歧视眼光,往好听的讲其实他们是自食其力,只是他们的经营模式存在着问题。骑着三轮车神马的,不仅占道经营、阻塞交通、影响市容,而且自身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较好的办法就是像书中的副队那样,对小商贩们一个一个的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劝其改行,但如果每个小商贩都选择了改行,那么另一翻繁荣景象就又将会随之呈现。所以说城管工作是非常的难做,它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一端是城市市容环境的需求,另一端则是小商小贩与卖主们的一个市场供需需求,天平往哪倾斜都将受到倍加关注。
总体而言,《城管来了》一书文笔幽默,极易贴进年轻读者,相信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对城管的印象大有改观。同时此书也定会大大勉励在职的城管队员,让他们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投入更高的激情,与市民一起把城市建设地更加整洁,更加有序,更加美好!(机动二分队姚望成)
有个城管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本名为《城管来了》的书在网络盛行,作者以一个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了理解;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理性、现实地评论社会现象,赢得了认同;以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的热情,在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岗位上,揣着各种为百姓服务的具体建议和想法,赢得了尊重。这部书颠覆部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从愤怒的口水中打捞中国城管。
说起干城管这行的委屈,宋志刚觉得不理解、不支持是城管最大的痛。作为城管队伍的一员感受颇深,是啊城管执法之苦,不在体力负荷,而在精力憔悴,不在肌肤之痛,而在公众误解;城管执法之乐不在眉宇之间,而在内心深处,不在一家天伦,而在万户皆春。
由于对城管执法认知片面,舆论对城管骂声一片,在这样的环境下为民管城,城管管的很累也很尴尬:
当我们的队员在做好事时,常常听到的是稚气的声音:谢谢警察叔叔!
当我们的队员在纠正流动、占道经营时,耳边传来的都是:这些土匪、强盗又没得吃出来抢了(作为不知情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队员们对于这些由于摊贩不听劝导而被物品登记保存的东西,不但不能动更不能占为己有)
当我们的队员放弃节假日,披着星戴着月在回家的路上时,被理解成是:拿国家的高薪,纳税人的钱,这些是你们应该做的(他们不知道在这些参与执法的人中,并不是所谓的领着高薪)
曾经接到一上级部门转下的投诉:楼下炒菜声噪音扰民投诉者声称:不解决作为执法部门的你们就是不作为,难道要我告市长专线!当队员到现场对当事人劝导时,又被当事人说成有病,那么多的小贩占道你们不管,来管我们炒菜声!
曾经接到一110转来的投诉:有一流浪狗跑到**路**号店面内。当队员到达现场时,当事人对着队员就是一句一只狗嘛,至于来这么多人(当时队员一行四人)
面对林林总总的误解和无理取闹,城管队员一直在坚持。《城管来了》唤醒了一小部分不理解的人群,让城管人看到小缕的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经历风雨的城管人总有一天会让那些在整洁、有序的城市中走小巷逛大街的人们想到为他们管理城市的城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