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女儿实验报告》读后感读过《精养女儿实验报告》,感触颇深。作者通过细微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儿进行教育。不在意对其的文化教育,而在意对女儿的思想与性格的锻炼。
又以其中几篇更令我赞叹不已。在《批评父母》此文中,作者为培养女儿敢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建议的品质,让女儿对父母提出三个缺点。这是何等高明有见地的方式!纵观中国社会,父母能批评子女,但子女却不能批评父母。父母是权威,而子女只有听命的份。
而作者却让女儿公然挑战他的权威,挑出他自身的毛病。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女儿培养敢于直言的品质,又有利于自身的改正。难怪女儿长大了会毫不隐晦地去指出老师以及校长的问题,这与批评父母有着重要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用合理的方法来可以营造教育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将生活的真谛慢慢的灌输给子女。
《列车上的见闻》便是如此。作者与女儿在列车上目睹乘警鞭打小偷,女儿对此既害怕又好奇,询问着作者是怎么回事。作者并未直接说明而是间接用一个故事来告诉女儿道理。让女儿明白乘警的做法不对,即使是小偷也有自己的人格。
若当时作者便对女儿直白的说明,或者不理会女儿,怕是对于此等暴力事件,女儿长大也心有余悸,更不提对这件事的深刻思考。而读到此处,又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关于教育的报道。孩子对房顶的电灯产生兴趣,父母便依据此来告诉孩子关于电灯的知识。那个孩子后来很成功。
由此可见,成功的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影响孩子的还有父母的作风习惯。在《过节》一文中,作者将自己不过节的思想成功地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成为不重视形式,只重视内容的人。一家人都是每天都是平时,每天又都是过节。
但我对此却有又不一样的看法。自己的主观看法不应强加在孩子身上,对于像过节一样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必培养出一个在处理小事上也一样的自己的影子呢.女儿若爱过节,那便让她过节,在培养女儿个性的同时,又要发扬女儿独特的个性,有时俗一点未必不好,让女儿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吧。作者对女儿的教育实在能启发现在的父母们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很多父母们做不到的地方,作者做到了。
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在背后支持。平等的将孩子与自己放在同一高度上,开放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应到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都是作者教育的成功之处。而当今的父母不能放开,就让孩子成为一只风筝,虽然先依旧牵在父母手中,但孩子会在天空中有作为的。另外,对于子女,此书也有教育之处。
最起码通过此书,我们也懂得了如何去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父母对待我们。待人接物也有启示。如我,懂得了两字: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