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高尔基《童年》的瞬间,心中伴随着深深的叹息!
高尔基的整个童年都是灰蒙蒙的,他记忆的童年,快乐的事情很少,大多数是不幸的事情。
从4岁到11岁,7年时间,高尔基经历的苦难,浓缩了许多人一生的大部分苦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丧父,丧母,丧失亲密的朋友,冷酷的亲情,虐打,险些致命的疾病,远去的母爱,学校里同学们的鄙视和侮辱,家庭破产。
除了残疾和作业多,所有孩子可以经历的磨难,高尔基几乎都经历了,而且是反复经历了。
苦难的阴风惨雨,过早地凋谢了高尔基的童年。
苦难的电闪雷鸣,同时也淬炼出了高尔基,这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甚至在一些权威评价中,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为什么是大文豪,我不知道。
但是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令我叹为观止,小说里大量的比喻和细节的描写,就像绸缎上的精致的锦绣,那么华美,又有触碰心灵的柔软。
要想锤炼出一块精钢,首先得是一块铁,如果是块木头,只能锤成压缩板。
要想成为大文豪,首先得有天赋,还要有毅力。
从高尔基童年的历程里,就能看出高尔基有非凡的天赋和毅力。
他特别喜欢观察,对什么事情都好奇,喜欢外祖母的童话,喜欢外祖父的祈祷词,在祷告词中找错。记忆力惊人,但是又不循规蹈矩。把母亲教给他的诗歌,随便改成自己身边的故事。
高尔基还有着非凡的毅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高尔基没有受到他表哥逃学的影响,没有在同学的鄙视和欺负面前退缩,坚持读书,并且成绩优异。
在那样一个不幸的家庭中,在众多的痛苦下,高尔基可能被锤炼成魔鬼,也可能锤炼成天使。
为高尔基把握了这个方向的,就是他那个既善良隐忍,又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是高尔基的外祖母扶着这个幼苗走上了正路。
无尽的黑暗里一定要有光明。
外祖父和外祖母其实都是很善良的人,他们心中都有上帝。只是表现得截然相反。因为他们的社会家庭角色不同。
他俩的上帝看着不同,其实是同一个上帝。
就像一堵墙,有人觉得这堵墙很温暖,可以保护自己。有人却惧怕这堵墙,因为他总是冒犯这堵墙,却总被这堵墙撞疼。
外祖母爱这堵墙,外祖父怕这堵墙。墙都是一样的墙!
善良可亲的外祖母扶着高尔基这块顽铁,不让他乱动,乱蹦。而周围一切的人,特别是他的外祖父,拿着大锤,把高尔基锤炼成了一块精钢。
但是,这块精钢要想做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外祖母和外祖父就无能为力了。
10多岁的高尔基就开始不愿意听外祖母的童话了,不愿意和奥夫相尼科夫的孩子们玩耍了,外祖父的话再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了,表兄弟的到来只会让他恐惧。他自己开始搭建只属于自己的草棚子,他喜欢孤独了,他长大了。
高尔基长大了,家庭已经不给予他更多的锤炼了,他就到人间去了。
有些人的童年是幸福的,是家庭的宠儿,但他却是上帝的弃儿。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是家庭的弃儿,但他却是上帝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