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更新时间:2025-01-18 06:44:46 读书心得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一)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

  首先,我要说,无论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是《三个白痴》的译名,都翻译的太烂了,完全使人的思想误入歧途,根本没有把《Three idiots》的神韵翻译出来,也使得一部好电影差点蒙尘。不过群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豆瓣、时光和IMDB上极高的评分以及许多网友的力荐,我终究没有错过它。

  看完这部电影,也使得我对国产电影更加悲观和失落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印度电影史上不多见的经典之作,也是宝莱坞的一朵奇葩。导演成功的将歌舞、教育、亲情、友情、爱情、学业和事业等因素融为一炉,让人在欢喜中感动,在感动中微笑。

  请允许我用A、B、C来指代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名字实在难念。剧情就不再复述了。我只谈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感想。首先是教育的理念。

  片中的主任,长期以来严酷的推崇竞争,相信只有不断奋进去追求成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者而不被淘汰,于是学校的学风也就变得特别严厉。大家疯狂的学习,背书,考高分,在皮鞭下奋进拼搏,你追我赶。这种学风,很像目前中国许多高校所追求的那样。

  在印度,似乎工程师和医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对子女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都希望儿子成为工程师,女儿成为医生。成为工程师,就可以获得成功。于是,A,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像希特勒一样独裁和暴躁,逼迫儿子放弃摄影的梦想而来到这里学习。学校里的主任,也不负众望,用极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逼迫学生去追求卓越。

  可是,这种即使在中国也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学风建设思想,却遭到了一个富家子弟C的鄙薄。不要去追求成功,当一个好工程师,成功自然会来追求你!他幽默的讽刺教条式的死板教学。为什么要用那么复杂的定义去定义一个事物呢,它明明可以说的很简单。于是他不断被赶出课堂。可是他对知识狂热的热爱,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死板教条和开朗活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主任抱有的治学态度确实使得学校成为了国内第一,并且培养了许多成功的工程师,可是,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天才来。所以,主任的那支太空笔,始终送不出去。看看学校里的那个大家眼中的模范生吧,他对教授很有礼貌,无论对错,都一律接受,每天教条式的背诵课本,不理解的地方也无所谓,全部背下来,考试就有高分,坚持下去,就会有好工作。这样的优秀学生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么?C替我们回答了这一点,利用其从外国回来,不懂印度本地语言的特点,他修改了这个模范生的教师会发言稿,而根本不注重词语内涵只会死记硬背的模范生,在台上慷慨激昂的时候,却无意中把下面在座的主任和教育部官员都羞辱了一番,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幕,和《闻香识女人》中帕西诺的精彩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主任对学生的高压,也使得许多学生因此而自杀,包括自己一直拒绝承认而谎称为被火车撞死的自己的孩子。极端的理念,极端的方法,也造就了无数的悲剧,许多可用的人才,就把大好的青春葬送在了这里。

  大学是什么,不应该成为一个机械制造厂,只会生产死板的背书机器,它应该是知识的乐土,人们在这里追求知识本身而不是功利的为了成功。有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样光辉灿烂,甚至冠冕堂皇的借口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主任的儿子,也许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却被逼上了不入流的工程师的行列,最终在高压中自杀。

  影片中,许多次,聪明而真正热爱知识本身的C都灵活的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比起那些只能在黑板上默写公式或者教条的记忆课本的教授而言,他出色得多。尤其学业结束时,帮助主任大女儿产子的那一幕,灵活的将工程学现场发挥,而学术权威的主任只能吃惊的干瞪眼。鲜明的对比,再次扇了僵化的竞争体制两耳光。

  其次,人生的信念与价值,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成功么?确实是,但是只以成功这样一个空泛的词语作为追求,是不是太迷茫了。C对我们说,要追寻自己的内心。

  影片里,借用了许多人的故事来表述这一点,看起来失败的或是看起来成功的人们,其实都过着一种失败的人生。

  主任的女儿的未婚夫,用C的话来描述这人以及两人的关系,就是他先读工程学,再读MBA,最后在美国当银行家,你在他眼中就是一张利润表,他不在乎你,他在乎的是你的身份,主任的女儿,医生,这就是他想要的。所以,当弄脏了他的衣服,他只会大叫你毁了我180000的衣服!当手表丢了,他根本不关心女孩的想法,只关心那块昂贵的手表。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小段:当你对大人们说,有一座装饰着鲜花,颜色鲜艳的房屋,他们根本没有概念,但是当你对他们说,有一座价值1000万的房子,他们一定会大叫,那真是漂亮的房屋啊!许多人都是这样变成庸俗的大人,其他人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标签,女医生、主任的女儿就是这样。当女孩发现这一切,明白这一切时,不在屈从于世俗,而是追随自己的心时,她才发现C才是真正的爱人。

  A一直相当摄影师,他有很高的天赋,可是当所有人都对他说不时,他也就收起了自己的梦想,开始了工程学的学习。当C帮助其再次踏上梦想之旅时,他追随着自己的心,终于成为了那个偶像摄影大师的助手,最终取得了成功。

  B作为A和C的死党,可是来自家庭的重担让其对学业产生了很深的恐惧,于是,他拜神,烧香,尤其发成绩的前夜。长期,虽然他得到了AC作为朋友,可是当主任用家庭和学业作为逼迫的压力时,他也动摇了,他开始远离C,去和其他人一样,走模范生的道路,去成功。友情,知识,真正的价值被抛弃了,高分和老师的认可成了B新的价值目标。可是,当C终究救活了他的父亲,并且对他说,考试有许多次,父亲只有一个时,他终于被友情折服,最终,在学业与友情的两难选择中,他跳下了三楼,再次站起来的他,终于理解了,有些东西是不能被屈服,不能放弃的,追随自己的心,准没错。所以,作为最后一名,他却感动了面试官,拿到了想要的工作。残酷竞争和枯燥的压力,当然没有友情、亲情来得可贵,更能培育一个真正的人才。

  而主任,作为最严酷的管理者,确实带领着学校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可是却因此失去了大学真正的内涵。他用高压把一个个学生逼上死路,把一个个家庭送人绝境,甚至也逼死了自己的孩子。他却越发固执和偏执。竞争中被淘汰的都是弱者,只有分数才能证明学生的价值。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拒绝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谋杀犯。先谋杀了学生的精神和创造力,再把落在后面的人的身体也谋杀。

  那个模范生呢,一直把成绩看做学习的一切,所以考了第二名的他伤心不已。根本不关心知识,而是为了虚荣学习的他,终于在大会上洋相尽出。最终,他回来履行誓言,成功是什么,在他看来就是跑车,有枫木地板的别墅和昂贵的西服。可是,他依然不得不在社会里夹着尾巴做人,到处求人才能得到生意。而C那惬意的生活,跟随心的脚印,最终成为大发明家,一边创造,一边教育孩子,快活的生活,而且还是模范生一直要求的人。两人的对比,不仅彻底证实了模范生的失败,也再次凸显了形式主义的教育的危害。

  可喜的是,C最终实现了梦想,并且跟随他的人也都拥有了幸福的生活。而影片中反映的教育现象,在中国却颇为流行,并且成为了从小教育孩子的思想。我们有多少天才夭折在了这样的体制里?而从家长到老师,却都把这种体制奉若圭臬。

  影片里,A的父亲最终能够体谅了A的梦想,把电脑卖了买相机支持其发展,使得最后A成了出色的摄影师,在中国,却没有多少父母能有这样的觉悟。也许他们不如A的父亲那样独裁专制,可是却终究走不出教育的误区。孩子在看《红楼梦》,那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只有看物理化学英语,才是值得夸奖的好学生。

  影片里,严酷的主任也最终认可了C的才华,把那支留存了35年的太空笔找到了传人。当他抱着孙子时,亦老泪纵横,不用去当工程师了,你想当什么就是什么吧,足球运动员怎么样?而在我们身边,只有一个学校比一个学校喊的更响的口号,一个学校比另一个学校抓的更严的管理和更大的压力。并且乐此不疲。我不禁要想,如果C在中国,他能得到太空笔么?

  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终究是现实。也不难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在中国会引起这么高的反响和追捧。虽然说的是印度,却也和我们如此相似。

  究竟谁才是傻子,C看起来很傻,做事和大部分都不一样,追求也一样。甚至,会为了别人的父亲而疯狂的奔向医院,会即使得不得学业证书也要来上学。但是周围的聪明人们,难道真的聪明么,难道不是被世俗的糟粕所捆缚同化,最终变成了一样的平凡而卑微。而C,完全漠视世间的陈规陋习,他心中只有最朴素的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庸俗的事业和金钱不能和亲情家庭相比,形式化的证书与成绩不能和知识相比。他只是天真的奔向自己的目标,而抛弃了世人的俗见。究竟谁才是白痴?

  许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因为不能接受其中的歌舞,其实这只是文化的隔阂造成的,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认定有印度歌舞的电影就是不好的。正如科恩兄弟的电影在中国很难引起大的反响,就是在于科恩兄弟的电影太美国,我们不能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与反应的现实。不过,这部电影鲜明的主题以其通俗但不媚俗的叙述方式,也使得其拥有极大的潜质成为一部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广泛传播且被喜爱的电影。

  最后,我想说说导演的剧情与情感的把握极好,使得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插叙的使用以及峰回路转的剧情,使得观众一直在思考,C到底去哪了,到底怎么了,时而乐观时而悲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整部戏亦是如此,悲喜交集,悬念迭出。当C成功的帮助那个延迟交作业的学生完成飞行器而高兴的载歌载舞时,飞行器的录像机却突然拍到绝望上吊的学生。当各种温馨与流泪都不能唤醒沉睡的B时,免去嫁妆的一个玩笑就使其立即从封闭中苏醒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时而欢喜大笑,时而感动泪流,欣喜中蕴藏悲伤,感动里带来欢笑。接近三小时的电影,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臃肿。众生百态,嬉笑怒骂都在其间,值得细细体味。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二)

  我向来对字幕组同志们的无私奉献充满谢意,但当我看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神似山寨的译名时,我真想埋怨你们一句,你们的失误很可能让许多人错过这部好作品。我爱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哭,让我笑,更引起我的深思。

  但事实上,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励志性甚至于不亚于《阿甘正传》,电影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剧情也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对白,当然这得归功于这部电影有个非常好的编剧。

  近年来印度电影发展挺好,《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举囊括了奥斯卡多个奖项,更是成为最佳影片,而在我看来,《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点都不亚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是励志电影,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这个影片阐述的理念,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它抨击印度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学习只为单纯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从来不去想这个问题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就像里面的兰彻一样,当他提出了两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给大家时,竟然没有人去怀疑这个问题就直接去找答案,大家不会为了即将获得的新知识而感到兴奋,只为了寻找单纯性的答案而去白白浪费精力,从来不会去进行主动性的思考,任何一个人都显得是那么地没有主见,惧怕权威,毫无主观能力可言。兰彻想的每个问题,做的每件事,都在突破常规的思考,都在打破传统的束缚,他觉得不对那就是不对,只要他说出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哪怕对方是学校的教授也好还是院长也好。

  两个小时的片长,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讲完了,不刻意讨观众开心,也没有做作的煽情,却会发自内心的哭完又笑,笑中带泪,导演完全把我拉进了电影一般。电影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现实中又有谁能做到呢?其中,青春,热舞。要不是印度人演的我还以为是好莱坞大片。

  可能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兰彻这家伙可能本来就跟常人不一样,也许他就是个天才。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只想用主人公兰彻的话来解答: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

  对于剧中三人组之间的友情,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渴望的,那是一种真实:在人类行为学课上我们曾学过,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 ;是一种默契:笨蛋别撒谎了;是一种良师益友:因为你是懦夫,害怕未来,看看这个,戒指比手指头还多。为开始戴,为姐姐嫁妆戴,为工作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两怪兄弟,一个害怕,一个虚伪 ;是一种永远不忘:但他总说,有两个傻瓜会来找我的。

  可以说,它打动了一大批中国年青学生,尤其是感动了已经步入社会的80后和正在象牙塔煎熬的90后。追求故事的真实感是导演的制胜法宝。对于绝大部分渡过大学时代的人而言,上大学报专业只是为了考虑四年之后的就业,究竟到底喜欢与否就看个人性格取向,最终四年之后能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希望能有乔伊的坚持,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你保留你的职位,而我坚持保留我的态度。

  剧中的大道理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会不介意学学神圣智者兰彻达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声告诉自己一切顺利因为有时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们的安慰来使它变得坚强!

  能传递到相信美好这样信息,便是一部好的电影。我也确实感受到了美好:激情的歌舞,执着的追求,没有的理想、美丽的人格、贫穷的加坚韧的毅力,自由的心。

  所有的一切,可以用影片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查看更多
标签: 读书 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259502/
读书心得推荐
热门读书心得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