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颖
读《答李翊书》终不能不观韩愈平生,观韩愈平生终不能不走进古文运动。韩愈言:文以载道,其崇古并非仿古,而是法古;倡以道养文,固守本心,不被狭隘的功利所驱遣。韩愈对李翊的答复远不仅停留在写作之道上,更像是润养文道的泽露沁涤人心。
韩愈三岁而孤,早年流离困顿,在多舛坎坷的命途中,渐萌发出读书经世之志。科考三试不第,终于在德宗年间登进士第,但当时文坛盛行骈文,形式僵化,内容空虚,多为上层社会奢靡享乐、迂腐拘泥的工具和谈资。上层士大夫之族文风浮华且耻学于师,古文不兴,都说时势造英雄,韩愈为求改变现状,大力提倡古文,领导古文运动,无论是古文运动还是《答李翊书》,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韩愈先生对古文的追求与执着;对道德的崇尚与坚守;对治学的严谨与创新。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韩愈先生博览古文,对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对古文的写法也秉持固有的原则,反对顽固因袭。这种对古文的追求为韩愈在其求索治学之路上ran一盏烛光,为他于黑暗中步履蹒跚照亮前路。对于现今的我们,也应细细咀嚼古文中的文学韵味,自然规律及人生道理,将其消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而不应该囫囵吞枣般,求快而不求精。当我们走进古文的世界,应该本着学有所求的心去,在过程中学有所得,最后达到学有所用。
韩愈对古文的追求还体现在他对渗透其中的道德修养的追求。韩愈在《答李秀才书》中言: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治学不附势功利,不迎合奉承,本着道德仁义之心行文,才是社会所希冀颂扬的好文学。韩愈先生所倡导的德与之相呼应的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养文不仅是对我们道德修养提升的要求,更是对社会公德的呼吁,社会需要像鲁迅先生一般,拿起笔杆,不平则鸣,锋芒揭露道德缺失而致社会黑暗的种种行径与现象,也用笔杆去书写光明与正能量。我常思索,若我为作家,我能用我的文字为这个日益浮躁,气焰喧闹的社会做些什么?有人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奉为自己的处世之道,而我只求不同流合污,做坦荡之人作坦荡之文。用笔杆去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说:不,去用文字呼唤正义!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们拿笔时也应以德承载行文;行文治学应如韩愈先生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根而俟实,加膏而希光。用耐心与诚心浇灌我们的文学之树,点亮我们的文学之路!
韩愈先生在倡文以载道的同时,还提到惟陈言之务去,识古书之正伪。明辨与创新不仅为韩愈所认同与推崇,对而今的我们来说亦是可以奉为金科玉律。据我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文艺思潮在我国风起云涌,对西方文学的探究,让创新成为许多作家的追求,但偏向于对形式创新的追求让当时许多作品忽略了现实的联系,从学西变成仿西。当我们主张创新时,也不应摒弃古文,韩愈先生对古文的追求,也是有取有舍,取精去粗。而对于现在的我们首先应博览群书,如是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先观书后明辨再创新,如是言:惟古今进取也,故日新,前人的话语总是在迷茫反思时给予你豁然开朗的力量,我们学习文学作品,创新文学作品要扎根历史沃土,但更要与时偕行,吸收时代的养分。
韩愈先生的《答李翊书》在回答李翊的同时,更是穿越历史长河对我们的提点与教诲。我们这一辈在治学时,要明白立行为本,立言为表的学问道理;懂得阅圣贤古文并明辨古文的学习方式;体会做学问应坚持且正气凛然的治学态度,这些是我读后深切体会和受益匪浅的。而对于整个中国,更是应德学并重才能让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而我们新一辈都是这文学之峰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