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观后感(一)
《发条橙》是文学巨匠安东尼伯吉斯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作者在1986年11月写的引言《再吮发条橙》一文中这样解释书名,"我想没有必要提醒读者书名的意义是什么。发条橙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伦敦人用它比喻。
其寓意比较怪异,总是用来形容奇怪的东西。He’s as queer as a clock)编造一个苦难的故事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非在苦难中煎熬过得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
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述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与病态人格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有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量,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相对于使这个小说名扬四海的电影来说,我更喜欢小说。不光是因为小说开始作者自己对小说理解的表达。更重要的原因是主人公在"我真的痊愈了!"之后的成长转变。
原书共计二十一章,而二十一是人类成熟的标记,至少过去曾经是,因为人到二十一岁拥有选举权,开始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主人公在第二十一章长大了,遂厌倦了暴力,承认人的能量用于创造胜过用于破坏。无谓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权,因为青少年能量充沛,却没有从事建设性活动的才能。其精力必须通过砸电话亭、撬火车铁轨、偷窃并破坏汽车来发泄,当然,摧毁人命是更令人满意的活动啦。
然而,总有一天,暴力要被看做年少气盛的产物,令人生厌,是愚昧先知者的急智。小说中的小流氓幡然醒悟,人生应该有所为…… 结婚生子、使世界这甜橙在上帝的手中转动,甚至有所建树,比如说作曲。这位长大的青年颇为羞愧地回顷着自己肆意破坏的过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来。
由于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 也就是说,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它日益取代了前两者)来摆弄,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恶必须与善共存,以便道德选择权的行使,人生是由道德实体的尖锐对立所维持的。
发条橙观后感(三)
1971年的片子,导演库伯力克(Stanley Kubrick),由安东尼。伯盖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A young man whose interests are rape, ultra-violence and Beethoven——如封皮上所说这样的小青年阿历斯四处为非作歹,被抓后在监狱里接受改造,fox分不清他是真得洗心革面还是别有目的,他会祈求上帝救赎他的灵魂,却在阅读圣经时想到成为古罗马的战场上和古犹太人厮杀以及与绝艳女仆上床享受。之后,他主动接受一种治疗,结果相当的好,只要他有动手打人或者有关性的欲望,他就会非常难受(sick),以致于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规矩"的人。
有意思的是,阿历斯逐一遇到了以前他欺负过的人,而再也动不起拳头的他眼睁睁地被那些人报复。(torture)看得时候fox有些不忍地想,要是这些人能够宽容他的话说不准他就真得能够重新生活了,哎,都是怪他自己不好啊,算是惩罚吧。
fox在别人的影评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那些以前被他欺凌的弱者,在他"规矩"之后,都变"狠"了,在角色换位成为强者后,他们各种邪恶的本性都暴露了出来,这些开篇里的可怜人儿,原来也不是啥好货色。
看之前,fox以为这是一部心理学的电影,估计是述说本能无法改变。XD,它不是,相比心理学更贴近于社会学,而且看得fox头都大了一圈。
阿历斯最后是否又回到那个fond of rape, ultra-violence and Beethoven的他呢?
嘿!不告诉你。
故事里的那个神父,fox最初以为他是个道貌岸然的神棍,但是后来发觉fox错怪了他,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是故事里唯一真正关心阿历斯的人。提到那种疗法时神父不信地说:"The question is the technique can really make a man good. Goodness es from will. Goodness is chosen. And a man cannot choose, he is not to be a man."(善良是出于选择的,而不是被逼的。)
fox联想到个人意志和社会意志的对抗问题,影片里的阿历斯的个人暴力被社会暴力终止了,他作为人的选择权也被社会暴力抹杀掉了。
为了显示疗法的成功,阿历斯被要求在舞台上,当众被辱骂、殴打而不还手甚至被迫舔鞋底,被裸女挑衅无动于衷。fox觉得这样的"善良"or"规矩"很恶心,这种感觉和fox当初玩得某个游戏里"盗贼变名为潜行者,偷盗技能改称为搜索"时相似。fox不竟要问:把字典里所有不好的词都删去后,"恶"就真得消失了吗?
治疗人员说道:"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看,我们的试验者,当产生暴力倾向时变会同时伴随身体的强烈不适感,为了克服这种感觉,他必须转换成完全相反的态度。"
神父反驳他:"这孩子还有选择的权利吗?自我利害关系已经对肉体痛苦的恐惧逼迫他产生这种自贬性的古怪行为。这里面的虚伪显而易见。他停止做坏事,同时也失去了做道德选择的权利。"(He ceases also to be a creature capable of moral choice. )
"我们关心的不是动机,也不是更高的道德,我们只关心减少犯罪率,现在这孩子善良到连蚂蚁都无法杀死,这种方法很有效,这不就行了!"
这厮在台上说的时候fox想到了Density里的议长,议长认为普通人不需要自主思想,完全听从领导、服从安排,就不会再有战争,也可以过得更好。(日啊,这样还算活着吗?fox肯定不干。)fox的担心明显多余了,小强们比fox还激动,狼同学听完议长大人的"告白"后直接转身走人,立即偷偷短信鸡同学……
Seed的故事里:为了和平抵制战争;Density的故事里:为了自由宁可战争。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有选择的权利!
fox露出宽慰的笑容,紧接着又锁起了眉头,选择权有了,问题就解决了吗?
小说原作的作者安东尼说:"由于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也就是说,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汁水,实行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
fox讨厌个人暴力,同时也为社会暴力恶心。可一旦没有社会暴力的话,个人暴力能够被控制住吗?仅凭道德的力量、神大人的指引犯罪率就会下降?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应该享有可以选择变坏的权利,但就这样看着一个人变坏吗?
另一方面,社会暴力,就是一大筐人都支持或默许的暴力行为,不考虑出现的偏差、不公和落后愚昧,从本质来说它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然而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呢?无非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更确切的说是"强者为尊,弱者为寇"的压迫,就像影片里一样,一旦实力反转,所谓的正义与邪恶也就立即反转了。男性对女性,右撇子对左撇子,异性恋对同性恋,白人对有色人种,政府对无政府主义者……歧视或者敌视,fox以为这些其实都是强势方的意识形态被选择成为社会暴力,压迫在了弱势方身上。
fox找不出答案,还把自己说郁闷了。所以今天就到此为止吧。"只要社会暴力不上升到独裁,个人暴力不上升到犯罪,都尚可忍耐。"fox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抱有这种想法,包括fox自己目前也没有尝试改变它的打算。只是偶尔会纳闷,仅仅是偶尔,这种忍耐的过程中,丧失多少自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