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这句话,是瞿秋白《多余的话》里的代序。初看迷惑,当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瞿秋白自己口中的知与不知,恰恰影响了他的一生。
绅士,正是这个词让他饱受折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儿时的他,就经历着母亲为了绅士而亡。在我看来正是从小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让他不会拒绝,让他不会为自己而选择。在整本书中瞿秋白都在自责与自我批判间阐述,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反省与认识。从小喜欢文学的他,对文字2020有着热爱,书,自然也是他的朋友。饱读书籍的他自然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加上俄语的学习,更让他接触了俄国的文学,思想自然比别人开阔,即使不是准确的了解,但也在当时,成为了领跑者的一员。在他的自述中,他无数次的强调自己对政治的无趣,但在我看来,正是绅士这种传统的思想,让他受环境的影响,有知识,有才能就要施展,去为国家做些什么,像是考取功名一样,报效国家,在别人与他研究政治时,他也没有拒绝。而也许正是这样的开始,让他从此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也许只是一些快感,或者说是青年时的精力旺盛,为了成功时的愉快感,让他从此踏入政治,也致使后来离不开政治。
加入政坛的他,在文章中一直说自己在做错事,在马克思道路上常做错事,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的,虽然瞿秋白一直诋毁自己的贡献,但我仍觉得就像毛主席说的,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依我的拙见,在当时的年代,没有人能做出一定对选择,而且只有实际尝试过,才能下结论。瞿秋白在文中所说的,都是自己在生搬,而没有斟酌仔细考虑,可正是由于他博览群书,精通俄语,才能让这些不为大众所知的思潮在中国涌动。及时有些做法错了,但绝对不能排除他的正面贡献,排除个错误选项难道不是帮助么?或许是因为瞿秋白因自己没能尽其才而苦恼,因自己涉入政治的错误选择而苦恼!就像他说自己是文人,只会看表面的文人,而去治理政治,没有为人民倾其全力而讨厌自己。但政治并不是他的选择,所以凡人的他,无法在自己并不感冒的领域去驰骋,去创造奇迹。其实,瞿秋白最爱的是文学。
身入政坛的他一直没有丢失那份对文学的爱。在被国民党逮捕之后,他想到的就是文学上的良师益友鲁迅,瞿秋白与鲁迅的感情似亲兄弟,这或许是知我者,谓我心忧的原因。倘若瞿秋白能真正放下绅士的枷锁,政治的束缚,也许就不会有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这样悲凉的自述,也就不会非常地衰惫,丝毫青年壮年的兴趣都没有了。
心情的沉重,是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没有人会不为瞿秋白的自述所动容。一生都在为共产尽力的他,却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的罪过,这何尝不让人怜惜。或许细读全书后,让我学会的,是怎么对待自己一生。不要被所谓的绅士而困,不要因放不下的工作而倦,如果自己不能了解自己,只会因求而乏。瞿秋白先生不接受歌颂,或许因为他并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我们是否该警醒,去认识下我们自己呢?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用积极的语言去描绘这个世界,难道他想暗示自己的存在是罪过?无论是文章最后自己的捐献想法,还是推荐佳文,都在告诉我们死亡对于他是种解脱。我只能认为瞿老放不下时代却又无能为力,希望能合理的解脱。或许那些他推荐的书,正是自己希望赏析却无缘相碰的。
多余的话,或许就是在描述瞿秋白在那时人们对他认识之外的瞿老,已经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希望还一个真实的瞿秋白给世人。也许我对这本书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我一定要说给自己听。学会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