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题目

更新时间:2025-01-26 14:04:59 其他读后感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题目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1】

  《百年孤独》我已经看完不知道多少遍了,初看完时的感触已经消失,想要为它写点东西的热情也渐渐消退了。

  因为中间隔了一段发生了许多变故继而带来了让人意识不到的更易让人沦陷的孤独。

  猛然想起来,孤独。

  从十三四岁开始到二十三四岁,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

  然而孤独也始终相随。

  尤其是为了未来而漂泊在外的人,尤其是还没有找到归宿的心。

  每当到一个新地方,每当身旁熙熙攘攘的充斥着的都是陌生人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深刻。

  怎么走都走不进别人心里,怎么努力都打不开自己。

  于是,才明白了找一个人相守的意义。

  想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科学的痴迷;何塞.阿尔卡蒂奥永不满足的情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停的打造和熔化小金鱼;阿玛兰妉不停的缝制和拆毁寿衣;奥雷里亚诺第二不停的大宴宾客……就觉得这无非都是在沉默中声嘶力竭的呐喊,却加深了永远都撕扯不破的孤独和寂寞。

  只是孤独并不是布恩迪亚家的特质,而是心灵生而无以逃避的宿命,或者说是心灵的本质。

  孤独,让人愤怒,让人抱怨,让人变得癫狂,让人渴望发泄,而当这些都没人感受到的时候,更可怕的是,当它不足以用来自欺欺人的时候,心灵就又趋于平静了。

  于是,一切都结束了。

  结束。

  我不喜欢《百年孤独》里的结束,因为,当把它放到生活中的时候,它不够美。

  但作为书籍,它成功的让读者学会了思考孤独,正视孤独,掌控孤独,也就是掌控自己内心的方法,也就是一种平静,当内心再不能保持这种平静的时候,也就是容易犯错的时候。

  孤独带来的平静,就是生命不肯轻言放弃的坚韧与倔强,又或者,可以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2】

  读《百年孤独》这本绝世之作,是我从备战中考的时间里挤出来的,一个月的时间,将书缓缓合上,一代又一代荒诞不经的故事从我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像一个黑白老电影,像一部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以它的不附逻辑,个性独特而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坛。

  合上书,“嘭”的一声,身本主义者的我故意撤去了南海出版守的包装皮,露出白色木皮纸制成的封皮,没有任何图案,只有简约的书名和几行西班牙文,像是一本陈旧的古家谱,没错,就是一本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家谱,谱出了拉美人民伟大精神。

  剧情的主题非常杂乱无章,甚至于对人物的生死写的很奇特,有的只是轻轻一点,有的要埋各种伏笔,做事图快不图精的我经常会因为跳过几个字,而被剧情的360度大翻转搞的团团转。

  在看小说《安娜卡列宁娜》时,看到美国人詹姆斯.亨利嘲讽列夫托尔斯泰线索乱时,我十分赞同,但在看《百年孤独》时,我是非常希望有一个声音批判马尔克斯的没有逻辑,但是答案是没有,马尔克斯的创作源泉来自于英国作家卡夫尔,同时马尔克斯又把百年孤独的写作手法间接的传给了莫言、陈忠实,所以有了《红高梁》、《白鹿原》这类的现代名著以及经典影视作品,他们都以写家族历史而寻找我们社会生活落后的根与源,但是《红高梁》、《白鹿原》也许更多的是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人民迂腐的嘲讽,然而《百年孤独》,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是一个拉美的风云变幻史。

  “孤独” 无疑是此书的主线,在特定的人或事中出现了多次,从第一代阿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再到最后一代奥里亚雷诺,他们偏激荒唐的行为就是对孤独的最大诠释。

  他们中不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中忙里忙外,就是窝在黑暗角落里与世隔绝的慢慢死去,还有每天在她身上找到一时的乐子,有的人疯了,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痛苦的活着,有的人坦荡的死去,一代又一代,他们有着相同的布恩迪亚姓氏,有着相似的性格,同样的命运。

  没有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上运行,因为贫穷、战争、疾病而逃避现实。

  一种死于非命,一种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

  蒋勋写过一本《孤独六讲》,叔本华有过一篇冗长到乏味的议论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孤独从来都是文学家、美学家讨论的话题,在看《百年孤独》之前,我一直把孤独看作是没有朋友独来独往,没有知已,只能湿迹在茫茫人海中不失本心。

  而《百年孤独》中的注解是最高层次的孤独,因为无能为力的自然因素而逃避现实,或是只痴迷于一件事来关闭自己的大脑,阿塞阿尔卡蒂奥无疑是百年孤独的鼻祖,做过无数荒诞事,沉迷于挖矿,做小金鱼各吉卜赛人学占卜。

  乌尔苏拉也是孤独的,她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无论是谁,庆幸的是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困难挣扎中,有过爱情、亲情,但最终陪伴自己的依然是一份孤独和这份执念。

  也许人人如此,只是我没有经历战争,没有贫穷。

  奥里亚雷诺闭合了梅尔基亚斯德的羊皮卷,我也照此合上了这部巨著,萦绕在脑海中的不是故事的每一条梗与桥段的人析,世间本无对错,只是理解不同。

  《百年孤独》唤醒我对人生的感慨,生、死、亲情、爱情、贫穷,只要以不消极的孤独对待,便会找到自己真正的灵魂归处。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3】

  在病房读《百年孤独》,真是般配。

  不过,读完,倒也多了一份释然。

  孤独,如爱一样,是文学的不朽主题。

  但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这般,能将孤独描写的如此痛彻淋漓的却不多见。

  在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大作中,孤独是一剂毒药,吞噬着奥雷里亚诺七代人的灵魂和心性。

  或疯狂,或沉沦,或高贵,或卑贱,随处可见孤独的灵魂在游荡。

  孤独也是一剂良药,在人与神,人与兽,现实与梦幻的间隙为乌尔苏拉的众多子嗣们提供了逼仄的生活世界。

  孤独与情欲

  欲望的孤独只能结束于床上。

  疯狂的庇拉尔,丽贝卡,内敛的阿玛兰妲,还有梅梅,都曾在欲望的狂热中得以摆脱孤独。

  不过,欲望也彻底毁掉了欲望者的灵魂,只剩下躯壳,并陷入更无可救药的孤独。

  孤独与信仰

  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徒,想必会从上帝的怀里得到终极的宽慰,比如奥雷里亚诺家族中真正的女王,一家之主,为数不多的正常情商拥有者,乌尔苏拉女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一边热情地拥抱生活,勤苦地操持家务,一边保持着对神的敬畏和虔诚。

  但半假不真的所谓圣徒,却更加孤独。

  “女王”,“慈悲的修女”,费尔南德女士,就彻底被其荒诞不经的“贵族教育”和“非人性”的宗教背景所毁掉了生活的能力,严重地自闭于正常世界的大门之内。

  在将家园改造成修道院的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时,也终被孤独所吞食。

  说到底,粗鄙、野蛮、混乱的年代,傻傻分不清宗教和世俗的半吊子信徒注定摆脱不了孤独。

  孤独与时代

  走出孤独,超越孤独,也许需要活在当下的智慧和能力。

  脱离了现世的时空,活在过去,或者活在未来,都要饱受孤独的煎熬。

  何塞·阿·布恩迪亚是孤独的,对科学的痴迷和未知的忘我探索使其孑然独立于蛮荒时代的马孔多;布恩迪亚上校是孤独的,当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最终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逻辑彻底浇灭后,孤独终老;奥·布恩迪亚也是孤独的,要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作祟,使其过早陷入道德伦理的泥沼,他差点就以渊博的知识提前破解了羊皮卷的神谕,走出孤独。

  当然,最孤独的其实是作者马尔克斯本人。

  他所生活的拉丁美洲正如魔幻的马孔多小镇,由蛮荒而繁荣,继而陷入国内外战争、半吊子民主、贪腐的军政等造成的无边混乱状态,经济凋敝,民生艰辛。

  泡沫中的中产和挣扎中的底层共同不屑于道德的约束,黄赌毒泛滥。

  出于人道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公序良俗的渴望,马尔克斯构建了一个荒唐的马孔多,以此为镜,折射出现实的丑,也以此方式来告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作为少有的清醒者,马克尔斯是无疑是孤独的。

  故事最后一句“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第二次出现在大地上”,以羊皮卷式的预言宣告了对烂污时代的诅咒,也显露了作者伟大的无奈与孤独。

查看更多
标签: 会长 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275792/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