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这部电影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理解。毕竟这是一部根据历史所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是绝对无法体会到当时的他们绝望的心情和对国家存亡系于一身的李舜臣的感受,赢则朝鲜存,败则对日本俯首称臣。当时的日本刚刚平定战国,最后的赢家既不是上杉家的军神,也不是织田家的"武平天下"的织田信长,而是被旁人戏称为猴子的丰臣秀吉得到了天下。当他刚刚平定完日本的时候可能是自信心爆棚了吧,他说了一句话:"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州"这就是说要打大明先要攻打朝鲜,打下朝鲜就可直入大明腹地。其后丰成秀吉甚至还想征服印度及南洋诸国,梦想着天皇驾临北京,做大明的皇帝;外甥当统治大明的关白(也就是统治者), 至于日本朝鲜就交给亲戚了。自己就坐镇宁波,做三国的实际统治者。然后就出兵征战朝鲜了,当时的大明得到了消息也派兵去增援,最后的对决反而与朝鲜没太大关系。打到最后还有一个戏剧性的结尾,日本撤回沿海港口,明军一看朝鲜基本光复,也就不愿再付出牺牲了;日军前线将领也明白征服朝鲜是痴人说梦,也不想打了只求早日回国,于是双方开始谈判。由于大明缺乏日语人才,于是招聘了一精通日语的商人作为使者与日本谈判,日军谈判将领恰巧也是商人出身,于是乎两个奸商为了各自利益开始做生意了。此议和前前后后扯皮了4年,议和停战期间大部分日军和明军都撤回了本国,但是被打的一败涂地朝鲜朝廷却不长记性,完全寄希望与议和,此期间继续闹党争,毫无作为,李舜臣也被牵连下狱几乎丧命,这个就是电影开头那段。
这部鸣梁海战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李舜臣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将恐惧转变成勇气。李舜臣利用鸣梁的特殊地理位置,亲率十二艘战船迎战日军三百三十余艘庞大的舰队,并在最后赢得了胜利。说是十二艘,其实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有李舜臣的一艘船在对战日军整个舰队。是什么给了李舜臣如此大的勇气,说来有人不信,是无可抗拒的恐惧支撑着他坚守到底。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将恐惧转化为勇气也就是古语中的物极必反。为帅着身先士卒,置之死地而后生其手下也必定能抛却性命颇有几分当时项羽破釜沉舟的气魄。 李舜臣深知恐惧对于一直军队以为着什么,可是得知敌人的强大之后,他们除了恐惧似乎再无其他可利用的东西,于是在紧要关头,一个杰出将领所具备的素质显现出来,李舜臣之所谓到今天仍被韩国民众所铭记,那他一定拥有别人所不能及的才能。我承认李舜臣是一个有大将之风的帅才,但是电影里面却规避很多东西,看到日本海军人多势众却只有一些火铳用来攻击,而朝鲜海军人小船少但有固定式的船舷炮。最关键的是日本的火铳有效射程并没有电影里面那么远都可以当狙击枪来使了。而李舜臣的舰队都是上次大战里留下来的明军的武器装备,并且并不像电影中所表示的那样连最后一艘龟船都被烧毁了,最后的鸣梁海战是李舜臣还是有一艘龟船顶在前方的。
而这部从电影手段上说也算得上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还是很巧妙地回避了这些真正的历史事实,本着为本国和本民族创作"主旋律"作品的需要,高大全地塑造了一个拯救朝鲜民族于狂澜即倒之际的伟大民族英雄。毕竟是经过加工的吗,可以理解但是却有值得我们反思一些东西,而之后的两个水手的对话更是令人深思
一个水手问:未来,我们的后代会不会知道我们今天经历了怎样的牺牲和艰难才打赢了这场战争的?
另一个水手回答:如果他们不知道,那他们就是狗娘养的。这是导演借演员之口问观众的话语,你们还记得吗,你们知道原先的仇恨吗。正如中国人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一样。朝鲜与日本恩怨颇深,这不是一句两句的话能说的清的,而我们呢,我们对日本的仇恨不逊于朝鲜,而今有多少人忘记了呢。而在电影的最后,一场61分钟的惨烈海战结束之后,李舜臣看着远遁的敌舰、血染的战场和伤残的士卒,独自叹息道: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好?我相信,真正的李舜臣在当年是不会发出如此感伤叹息的,电影中的这句话其实代表了当下韩国人内心深处对由来已久却久不得去的日韩历史矛盾的某种哀愁与忧虑,其实,作为在对日历史关系上有着相同甚至是更甚积怨的中国人,听到这句"如此血海深仇,如何是好"亦更能感同深受。而它也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全貌也就是在中国战争电影很少见到的逃兵。虽说小兵逃跑的情况还在可控范围内,抓回来杀一儆百;但这正是人心涣散的证明。大将燃火烧毁战舰,给自己的队伍雪上加霜,这种行为无异于叛徒,但仍能找到解决办法,属半可控范围;而最终怀有正义之心无比坚定的干将在鸣梁海战打响之际选择悠悠地把自己晾在最后、带领全船战士当逃兵,他的行为比第二个逃兵更加严重。最好的兵都退缩了,你还能控制什么?你还能控制谁?!在《鸣梁海战》中,我们再也看不到大将军喊一声"冲啊!",然后是千军万马齐齐向前冲。我们看到的,是即便军令如山,生死关头但谁还在乎?国难当头,抱着必死之心使命感的也必定是少之又少。影片明确地表明,在极端的情况下,独立个体的求生本能或带来比集体对战更加残酷的事实,即战争的残酷不在于你的敌人是那么的多,而在于,在你往前冲的时候,你的战友都退缩着,和你一起向前的战友是那么的少。也许这就是战争的全貌。让人绝望,也让人无法回想。没有人生来就喜欢战争。
总体而言《鸣梁海战》让我看到了韩国民族主义电影中的另一面,虽说电影中因为要营造出李舜臣这个形象而刻意神话了这个人物,无论是故意将龟船在李舜臣的阵营内烧毁或是最后9条小船就把李舜臣的板屋船从漩涡里拉出的情节都是在神话这个人物,但就电影而言它并没有一味去贬低或者抬高某些势力,而是变的更加冷静和谨慎,以至于那些让人热血喷张的战斗和厮杀,甚至都变的不那么让人惊心。如何的正确传递历史观和民族情感可能才是更加关键的存在,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中国电影和电视剧都太需要这种态度和气节。意淫出来的抗日神剧改变不了任何事物,只会让昔日的敌人看到你的可笑和愚蠢,而同时也无法客观给予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这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