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12金融3班 20125512 苗先锐
《追爱》这部电影来源于真人真事,影片讲述了台湾女漫画家杨纯纯为了完成父亲寻找到初恋情人的夙愿,从台湾跨海来到了大陆沿着长城一路追逐,并在追爱的路途中邂逅了从事私家侦探工作的方明迪,两个年轻人以雇佣关系开始了找人计划,就这样开始了一段阴差阳错的寻爱故事。影片通过描写两代人的爱情故事来表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和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影片以细腻的拍摄手法,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出了对两岸同根文化的思考。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影视欣赏》课上,但课堂上并没有全部看完,于是在回寝室后又搜出来认真的看了一遍。在最初看到影片名字时,我想到了刘欢的一句歌词:“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所以,我期待着在这里能够看到很给力的故事。但是在看完电影后我认为我错了。
片中,女主人中来到大陆寻根,一地图为线索,女儿杨纯纯没有应父之邀一起去长城,老人仍决定自己踏上回归之旅。他的视线在地图上扫描,从宝岛望向大陆;直到他踏上长城,故土的风才真实地吹进了脸上的沟壑。老人年轻时就离开故乡,空间的距离被跋涉暂时弥补,时间的伤逝却再难弥合。老一辈的大的小的简单的或繁复的忧伤都凝固在了一场不是过错的错过里,记忆成了时间的灰烬。当老人站在长城上,举起女儿送的相机自拍时,这时候场内有笑声,为他瞬间闪现青春欢喜;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初恋情人的照片,故乡的风跟他开了个玩笑,为追逐随风离散的年少情怀,他苍老的身体在抽搐中倒地,这一幕表现了父辈精神回归的期盼,也标志着他们即将到来的退场,为年轻一辈的相遇提供契机。就像那时那地的秀倩梳着两个麻花辫,在石狮子旁边笑靥如花;就像此时此地的国斌,终于把弥留的记忆留在了故土。而杨纯纯的父亲杨国斌的死亡不仅作为其戏剧性退场的标志,也意味着更为彻底的回归。老人青春的记忆和最真挚的一段感情都留在了大陆,时隔多年他终于把身体也送还给了故乡,与情怀重逢。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情节向新的方向发展,把未完待续的故事留给了年轻的男女。寻找真相和真爱的旅程这才真正开始。以上是关于影片内容发表的一些看法。
其实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内容值得我们去关注,那就是关于两岸文化。第一,方言。除了杨纯纯途经各地听到的方言外,很有意思的一个段子是她和明迪关于“事儿妈”和“机车”的交涉,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汇分别代表了内地和台湾的语言。这里象征两岸的交流和沟通。第二,民风。内蒙古的歌舞、新疆的小吃、山西的地貌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杨纯纯脚扭后,方明迪抱起她时说的那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能对你多好点就多好点”有一语双关之味。第三,影片中涉及到几对碰撞感很强的概念和意象:沙漠里的水;干涸环境下爱情的萌芽;现代音乐搭配民俗文化;现代化职业的主角寻找老故事里的“真相”。戏剧性在碰撞中火花四溅,对两辈情感的体会也随之浸润入心。第四,杨纯纯的父亲是从大陆移居台湾的,饱含浓重的归乡情结,代表大陆;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生活的重心从未离开过宝岛。
再来说说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吧,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两大亮点: 第一亮点自然是风景,长城雁门关、司马台等等,宁夏清真寺、沙漠、内蒙风情,可谓一路都是好风景,为影片增色不少。 第二亮点,台胞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这部分主要体现在了纯纯替父亲寻找初恋情人的过程中,一份承诺,三四十年的等待,深厚自是深厚。
看完电影后,我的另外一些感受,我认为远游其实也是一种感知、一种理解、一种释怀和一种成长。通过远游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性格各异的人群、风俗、风景秀丽的奇山异水,感受大千世界的种种,更有可能通过跟途中遇到的人的交流来客观地理解那些自己曾经身陷其中而又对之不解的事情。当曾经的一切都有了另一种解释的时候,我想她已经不会像过去那样幼稚的“顽抗”了,而是多了一份宽慰、一份理解、一份包容、一份释然,因为她成长了。
片中有句话说得很好“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谁能保证那曾经的承诺能够得以完美的执行呢”我想,懂得向前看”应该是最好的结论吧。即便有过去的“阴影和瑕疵”,我们也要坚信在不远的前方有爱我的佳人。寻死觅活、攀沿极端只能成就一段佳话而非真实的幸福。至于亲情,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容易被忽视,要珍爱身边的友情、爱情、亲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常怀感恩之心不要像杨纯一样,在她爸爸凋零了才后悔自己做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