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5-01-11 06:18:56 其他读后感

  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叶渭渠也曾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00字

  本居宣长自紫式部《源氏物语》中所概括的物哀包含了很多种情感,如悲哀、悲伤、悲惨,同情、怜爱、感动等。日本作家的文章中也常常带有这种比悲哀更加飘渺,委婉,空寂的美感,川端康成的作品也不例外。

  《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的作品,这部自传式小说,背景弥漫着的温馨和浪漫,很多人初读时就有清泉流过灵魂的感觉,那种干净而纯洁的情感甚至可以照见自己内心的污秽。看到到最后,薰子挥舞着白色的东西送他离开时,离别就化为一幅美好而令人惆怅的图画。当时那种无法言表的情感,是遗憾,惆怅,痛苦,是美好之物终将失去的伤感,似乎还有别的什么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就是整部作品中都贯彻着的物之哀。

  少年时的情感纯洁而清澈,就像最后我感觉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那可能就是那种感情。可能是因为孤儿的经历,他敏感的内心常常能抓住一些很微妙的情感,《少年》中的日久生情也与《伊豆的舞女》中的一见钟情一样干净而单纯,也许正是猝然的相逢,以致那种美才真正刻骨铭心。他们之间朦胧的似恋非恋,类似于羁绊的情感,也是我们常常感觉得到的,有时候,这种说不出的依恋情感才真正让人忧伤纠结,说得出的爱恨悲欢,都不能算深。

  可能是因为川端康成有着一种嗜美的洁癖,所以他笔下的人物虽然形象各异,但都有一种樱花般的美,美的东西大多不易留存,转瞬即逝,就像他的小说的情节总是在高潮的时候终结,如同樱花在最美的时节凋零。

  这部作品中,最后的离别体现最深的哀伤外,还有一些细节也是可以看见其细腻的哀愁的。

  艺妓的身份低贱,人们的歧视,谋求生计的艰辛,笼罩在薰子身上,她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保持着心灵的纯洁,让人感觉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山口百惠饰演的《伊豆的舞女》影片最后一幕,是舞女在人群中央击鼓舞蹈,坐上有人拉扯她的裙裳,她带着一种看似轻佻实则忧伤的微笑打落攀上来的手,她命运的身不由己,也更加增添了她身上的悲剧意味。薰子的那种美让我想起了古龙笔下的冰冰,那种在暴风雨之后的花园里,仍旧挺立在满园花的残骸上的,在阳光下带着露水的野花,它倔强而纯洁,然而越是纯洁,越是低贱,越是让人心生感慨与悲叹。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与人与描写相比,也同样传神,看似清新秀丽的风景穿插其中,景物本身就带着淡淡的物哀。开头那曲曲折折的山路一段,等小说读完几遍之后回头再看这段,还是会心生感慨。

  这部作品中每个人的生命各异,或生或死,或尊贵或低贱,都是曲曲折折的,人生难得一帆风顺,命途总是多舛。

  薰子最后的结局可以概括为俳人川端茅舍的俳句:朴树散花,不知去向。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大多终究是过客而不能再见,遗忘与记忆的距离有长有短,多年以后命运变迁,无法猜测,谁也保证不了自己将来不会遗忘,也许某一天擦肩而过的人却是当初岸边哭送不忍放手的那一个。世事无常,总不可避免因缘聚散,颠沛流离。

  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作品体现的物哀,以及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查看更多
标签: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09548/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