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传习二字2022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此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其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即便不研究哲学,读一读智者之言会令人大为获益。翻开《传习录》,于字2022里行间处,你会看到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智者站在当时思想的巅峰,俯视愚钝的众生,以超拔的精神境界布泽于天下。
坦诚而言,《传习录》不是特别好读,因为它本身比较艰涩。虽版本众多,无奈注释都做得不是特别好。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因为本身哲学着作就很难翻译,很多哲学术语只可意会,硬要翻译便折损了其表意的力度。然《传习录》又是好读的,关键在于人心。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不抱着研究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想在阅读中达到一种与先贤的思想不期而遇之目的,往往却能收到意外的收获。
与阳明先生在书中相遇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你会感觉到他步步紧逼,将一个又一个问题抛给你,使人不容仓促而读,必得缓缓释卷,寂然凝虑,将于书中所得慢慢消化,然后再望着智者的背影匆匆赶上去。
心学,顾名思义,尤其强调心灵的力量。这一点我在阅读中深有感触。阳明先生将人的主观意识的力量看得无比强大,这对我们这些自小便接受了唯物主义教育的人来说,要想理解,就必须将原有的观念清除掉。因为只有内心空明了,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在传习录中便有这么两句话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的状态,也就是非常安宁、专一、虚静的时候,就能体察、发现到各种事物的道理及规律,而万事也由此而生,因此得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结论。
想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必须先打败一个敌人,那就是自我。它包括我们所有陈旧的、固定的、格式化的、刻板的思维、印象等知识结构。当你想创新的时候,这个自我总会跑出来捣乱,告诉你那样行不通,是错误的。而阳明先生的心学强调的是一种独特的心灵模式,他要我们追求心灵的自由,排除杂念,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当下的所做的事中,倾心用整个身心解决现在的问题,而不是纠缠于自我的问题。
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啊!人往往而寻道,殊不知大道不言,大道自在,而世人诸多苦恼皆因不能使其心空明,杂念纷多,以致道不亲近。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那么多的创新活动,都需要一种心灵高度宁静的状态。可以说,在任何领域内,要取得具有创造性的发现,这种能够忘记时空与自我、摆脱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也是十分关键的。
这让我想到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名为《生命的接榫》的散文。文中提到现代家具工匠对古代工匠的敬佩最主要的就是古代工匠的心境要比现代工匠的高超。古代工匠在工作时能够进入一种更为专注的对工艺的追求的状态,所以才能做出那么多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来。如果我们能进入一种丧失自我的完全虚静状态,我们的身心内会发生一些奇特的变化。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由于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一旦到了某种特别的状态,人的心理处于特定的状态下,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了,内在的无穷潜能便能激发出来。所以,在处理一个当前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整个身心全部投入进去,忘记自我,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在问题本身之中去发掘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在问题之中按照其固有规律找出答案。
在大家都看重物质利益的社会中,人生价值往往被换算成金钱价值。为了追求物欲,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而忽略了认识自我,忽略了心灵智慧的开发的享受。殊不知,心灵智慧的开发,也有利于我们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身陷困境之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其实我们更应该反躬自问一下:我做每一件事时,是不是还牵挂着许多其他事情?我真正做到尽心尽力了吗?我的心灵有没有在自己所做的事业上?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练心了,看似最易,实则太难。因为人是多欲的动物,很容易为欲望所左右,王阳明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是此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