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悖论》读后感——真实的人性

更新时间:2025-01-17 07:44:56 其他读后感

  《道德的悖论》读后感真实的人性

《道德的悖论》读后感——真实的人性

  中国儒家文化的社会设计是以君子文化为代表的,从仁者人也到人皆为尧舜,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在以圣人因素构筑人类道德的美妙图景。

  不过。现实社会,谁又能完全的做到仁的行为,毫不夸张的说,所谓的仁思想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完全没有其可实施性,不仅如此,在仁主导思想影响下,许多青少年相信当今社会是美好的,对未来没有做任何的危机准备,导致许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无法的接受现实,无法对在社会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因而渐渐开始走歪了人的正道。也就是说,仁的思想蒙蔽青少年那双真实明亮的眼睛,让他们无法看清,真实的人性。

  那人真实的人性又是怎么样的呢?举个例子。

  现在有一种文学形式叫悲剧,为什么人们会花费金钱和时间买票进剧院看悲剧,主动让自己流泪并遭遇痛苦呢?因为悲剧会使人产生一种与喜剧性质相同的快感,看到别人的悲惨处境就会有一种自己幸免于难的欣幸和满足,所以,人天生有一种赏恶的心理,这种心理是人们涌向剧院看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带有这一点不可告人的暧昧意义。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敢正面面对自己的这种心理。也就是说,在没有真正的罪行行为出现的时候,每一个人也都有行恶的潜意识。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是好人,这种因分裂而产生的联系便不会存在,道德也就没有产生的必要。

  因此。可见。人的行善的动机绝不是来自与我们说渴望的人性中的崇高、慷慨和无私的因素,而是很多人迫于生存危机和自我利益的实现,不得不赋予自己以道德的行为,正如亚当斯密的那句经典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所以,道德是内生与个人利益动机的,大部分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道德是以人人是小人为前提的。

  那有人就要问了。照你这样说,那整个社会不都是一些虚伪的人,他们所以的所谓的施舍与帮助,动机不都是出自为自己而谋利,或者是社会中的人都是一种我受难,因为你存在的心理吗?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我们所指的是大部分处在社会竞争中的人,他们为了免于受到别人的攻击而先下手为强,直到威胁自己的力量不复存在。但所指的并不包括一些出于爱的行为。在一些灾难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让对方活着,为了心中的那份爱,舍生救己,英勇献身。;他们的行为当然不是为了自我利益的实现,再说,连唯一的生命都丢失了,又有什么利益可以实现的呢?也就是这所剩无几的人性的善根存在,给了许多革命家改革的希望,也是人类社会仍然能保持平衡,人类仍能主宰地球的根本原因。

  利益和无偿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无法从根本去除其一,人的社会是个庞大空旷的构架,个别人道德的泯灭侵犯了人性的本质,尽管这不代表全部,但黑暗会逐渐膨胀,这股流会蔓延,会污染。如果全民持续装作懵懂,未来仁义将只能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哀怨。

查看更多
标签: 假如 光明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19897/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