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把自己多年对天文科普的一些总结回顾,以及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探索?整个人类文明相对宇宙来说只是一个瞬间,而每个人的一生对于当下的社会和历史的长河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什么还要如此周折呢?卡尔萨根站在整个人类的生存角度指出:我们的环境其实非常脆弱,而把所有的文明之火放在地球这一个篮子里面显然风险太大,只有走出地球,发展多样化文明才能避免单一化的文明自身轮回的毁灭,多个地方生存才能避免小行星/太阳等对文明/地球的毁灭。这在可能我们今后很多代的发展中都不会有显著的进展,但如果没有人去着手,那么就没有办法前行。
首先关于多个地方生存,自然是为了避免自然灾难。但关于封闭文明的毁灭,其实中国人对这个会更了解几千年封闭的专制统治,使得中国的人口不断通过战争来消除过剩,也让中国国民性在明清之后达到了史上最成熟也最恶劣的阶段,全民饥饿,贪污腐败,没有思想和灵魂,整个国家和晚年的乾隆一样做着白日梦又饿得天昏地暗,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不断在制造着更多的噩梦。因为资源和信息的封闭,导致民众的认知和忍耐力逐渐被刷下限和上限如果不是工业革命让列强冲开了国门,我们迄今还可能守着三分地被官府和地主剥削得半死不活。那么把尺度放大到整个地球村,全球化让地球上无死角地成了一个闭环虽然很多国家地区还具有鲜明的特色,但相比几百年前,文明的多样性正在急剧丧失。而经济上已经逐渐把全球融为一体,文明受到毁灭性冲击的可能性更大。
而为什么我们要仰望星空并不断探索?从哲学意义来说,这是拓展我们自己技术水平以及世界观的一个必须。通过天文学和航空业的发展,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如何与地球相处的知识,而同时改变的是我们对宇宙和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语言和文化还是基于地心说的:我们甚至还没有找到一种优雅的习惯用语来准确表达日心学说的见解。我们是在中心,而一切天体都绕我们运转,这在我们的语言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也这样教孩子。我们是披着哥白尼外衣的顽固守旧的地心说信徒。我们表面上看似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举个例子:GpS的使用已经在每个智能手机里面,几美分一个的芯片但背后是整个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以及相对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但我们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来想象着一切,包括天体/环境/他人。而恐惧外星文明来摧毁地球,基本是非常可笑的1.我们现在是无法前往外星球2.可以来地球的文明一定比我们高级3.一吨食物大于一公斤食物4.相比原始部落,现代文明拿的是一吨食物5.相比现在来地球的外星文明,我们拿的是一公斤食物。证明完毕。担心这个的,更多惧怕的是,我们成了那个被施舍的对象,而失去了施舍的优越感吧。
即使我们还只是在关心着油盐酱醋衣食住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生存苦难,而宇宙的深邃还是令人生畏,但我们依旧可以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尘埃,与别人的不同是多么渺小全人类都在共用着一样的基因,如果真的想不朽,那么就让基因走出地球,奔向浩瀚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