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传记,很多时候都会记录下一个人辉煌的一生。《慕勒传》就是一个明亮的例子,但是这明亮却是因为照进慕勒生命的那道光。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信耶稣的经历看似相似,但是信耶稣后再活出来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生。在慕勒曾经的人生里,有过很多的谎言;有过举债度日的时光;有过在牢狱时的消沉;还有过没见到母亲离世前最后一面的深深懊悔;更有过为自己的罪而悔过决定重新规矩生活但又无奈的重蹈覆辙的堕落年轻时的慕勒虽说放浪不羁爱自由,但却也因着想要自己完美却又常常失败而痛苦着,这种事与愿违不断的摧残着他。他与朋友们游历欧洲,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使他暂时可以不再纠结于个人内心的矛盾,然而在上帝伟大的创造面前时,他虽还不认识背后的创造主,却也在这样的美丽与美好中感叹说,自己没有白活。
这样的经历何等的眼熟。
人呐,你竟何至于此堕落?明知道这是堕落,却在挣扎中越陷越深。可有一天,当你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以至于忘记了之前的挣扎,更以至于让你觉得,是啊,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去感受这一切吧,去挥霍所有的青春吧。
可是,生命,真的止于此吗?你怎么知道,后面就没有有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了呢!
有一束光,照了进来。看不见的光,却带来了看的见的改变。慕勒重生了,确确实实的重生了。很快,他决定奉献,回应神的呼召成为宣教士。父亲的拦阻,金钱的缺乏,没有难到慕勒,凭着祷告,上帝为慕勒开道路,他是何等的感恩和喜乐。为了清楚并决定服侍的方向,慕勒祷告、思考,并与朋友们商讨,邀请他们查验他的动机。因为,人可能会混乱,被热情掩盖内心真实的动机,但是上帝永远清楚鉴察人心深处的隐秘。
1829年,慕勒,24岁,英国。对有的人来说,有一个地方属于他,他将在这个地方倾其一生的精力,以至于死。并非是说这个人要在此地掌权,相反的,确是要倾尽一生的去爱去服侍。就像柏格里之于石坎门一样。当上帝教导慕勒更高标准的委身时,慕勒就决心效法他的主,耶稣基督。那位贫穷的,卑贱的和被人厌恶的十字架上的救主。上帝的真仆人呐,你这样的跟随,是要多大的信心和多舍己的委身。可是,你的舍弃,却让上帝的荣耀和恩典在你的身上在你一生的服侍中极大的甚至完全的得着荣耀。惠及当代,感至后世。(读后感)
在上帝带领、促成预备为慕勒妻子的玛丽,预备为玛丽丈夫的慕勒不久后,这对天作之合便同心合意的决定:不想从教会领取薪水的服侍,也不请求弟兄姊妹们以任何方式在经济上给及支持。至此,他们要开始完全仰赖上帝恩典的日子,因为相信,他们所侍奉的神必定晓得祂仆人的需要与不需要。另外,慕勒夫妇二人照着《圣经》的教导,身体力行变卖所有,周济穷人。这样的行为,怕是连信徒都会感叹吧。真的吗?怎么做到的呢?当慕勒夫妇经济生活缺乏时,他们凭信心祷告神,并不向弟兄姊妹们提及他们的困境。然后呢?这位垂听祷告的上帝,就是感动了很多不知情的弟兄姊妹为慕勒夫妇送去了及时的需要。极大的反差,不是吗?若是从前的慕勒,是巴不得想有更多的钱可供挥霍。而现在这一切会不会是假的呢?如果,是假的,如果只是传记写的好看?那真是侮辱了慕勒一生的侍奉。因为,上帝才要刚刚开始施展祂大能的作为,透过慕勒告诉全世界。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却据。上帝的应许未曾改变,只是人的罪恶和软弱常常叫人亏欠神,非得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才来的真切。仁慈的上帝就照着世人的光景来怜悯人的软弱和需要,祂为世人预备了很多看的见的证据,来说明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在1835年的英国,供应孤儿已经成了当时英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而上帝同时也把这样的感动放进了慕勒的心里。于是,慕勒祷告,省察自己内心的动机,明确自己的目的。终于,他做出了决定,对,建立孤儿院。这是一份善举,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份善举,就像一个无底洞,因为需要总是要源源不断的被填满,否则孤儿院将无法进行下去。对于慕勒来说,这样的善举,不是为了自己的美名,而是为了孩子的需要,更为上帝的名得着荣耀,所以,慕勒完全的交托仰望,最初的他并不知道,这份善举,这份事工会得到怎样的发展,只是凭信心寻求神的带领。
传记中记载着慕勒为孤儿院的事工反复不断的祷告,祂早已立志单单依靠上帝,倔强的他绝不向任何人提起任何需要,更不向任何人索要任何东西,包括他自己更包括孤儿院的事工。当然,这并非都他一人承受,慕勒的妻子以及孤儿院事工的同工们知道,但是大家同有一个心志一个默契,就是单单祷告上帝。从一开始有很多人受神感动送来的前期事工储备需要的生活用品,到孤儿院房子的落实,再接着第一个孩子的到来,更多孩子的到来。随着人的增多,任务也变得艰巨。刚开始的几年,真实的内幕往往是,孩子们每一顿都吃的丰盛且饱足。但是只有慕勒和同工们知道经常吃了饱足的上顿,却不知道下顿在哪里。但他们坚信上帝知道孩子们的需要,他们总是为孩子们的需要而迫切祷告。有时候只是几个英镑或是几个便士或先令都能成为他们的及时雨。读者们能从书中看到每次祷告蒙应允后的满足和喜乐,相信这不仅激励慕勒极其同工,也令读者的心大受鼓舞。当我们总是很容易关注,上帝应许到来时够用的恩典,可是在文字是很难描述或体现,慕勒在等候过程中是怎样不断的竭力的仰望,因为一边是现实的境况,另一边可是神不改变的爱和应许。书中的慕勒似乎一直很刚强,并且天天仰望爱他救他的主耶稣。慕勒有过动摇吗?有过疑惑吗?曾经我坚定的认为他没有,但是现在我想,有又如何,重要的是神的恩典慈爱带他走过那么多台阶,相信慕勒一直都知道,这一位神到底有多好。就像有首赞美诗里所唱的那样你真好,你真好,你真好,你怜悯直到永远,你慈爱直到永远,你良善直到永远,到永远
慕勒的祷告不是一次,不是一天,而是每一天。上帝岂没有能力把需要全都预备好吗?有。上帝其实在祂的仆人还未开口祷告以先都预备好了,就像书中小阿比盖尔的那个为彩色毛线的祷告,小阿比盖尔在祷告的时候,毛线其实已经在路上了。因为上帝喜欢听祂孩子祷告,祂引导我们操练恒久的祷告,并且要试炼我们的信心,使得祷告得回应时更觉甘甜。传记中说,这样一段时间是考验慕勒的顺服,是他性格的塑造期,事实上,这更是为他一生的忠心侍奉做铺垫。
另一方面,对于接受的孤儿,当时在英国还没有哪一家孤儿院向慕勒的这家一样,只要符合基本的孤儿身份条件即可入住。所以,当孤儿院的人数不断增加,给周围邻居带来了些不便等等原因后,慕勒不得不考虑要为威尔逊街的三家孤儿院换一个更恰当的地方。慕勒总是为这各样的需要毫不犹豫的祷告上帝,而上帝更是乐意的向祂的仆人显现那那施恩的手。当那些奉献来自英国东南西北方向的远近国家时,我们可以看到上帝感动了全世界的来帮助、成就祂自己藉着慕勒的手所做的自己的工。而奉献的数目也从之前几个英镑,几个先令,到后来的几千英镑,不断积累至上万英镑。照着孤儿院的需要,上帝藉着慕勒和其它仆人的手,逐渐使孤儿院扩大到了原来的三倍,简直震惊了世界。如果慕勒一开始只是寻求人的帮助,而不是把上帝的全能摆在第一位,那么就没有后来震惊世界的孤儿院。就像文章前面提到的,这项针对孩子的福利事工,就像是个无底洞,每天都有需要。若慕勒眼巴巴的望着人的捐助,那么,人们于好心,捐了一次,再捐一次,又捐一次,捐款会一直都有吗?捐得的款项够孤儿院所用吗?因为不难想象,一旦没有了来源,那么多成长中的孩子靠什么生活?慕勒是对的,他为着上帝的荣耀,不是自己去筹备经费供给需用,而是仅仅是出于祷告和信心,就能达到所要成就的。对于慕勒这样的信和行,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难道不可以一边祷告一边募集资金吗?然而,完全的信靠和盼望便是:上帝所能做的比人更多更好。上帝藉着慕勒所创办的孤儿院造福了当时的整个社会,更惠及基督的教会。祂使这个远离自祂的世界看到了自己的真实,上帝能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祂也能供应许许多多孩子的需要。祂是永活的上帝,永不改变。从始到终,荣耀归于上帝。
极少有人因为上帝而坚持立场,极少有人想慕勒那样立志,任何事情都相信上帝。正是因为这样的极少,才令神拣选慕勒并大大的使用慕勒。在这里,不禁想到迦勒,那个在旧约时代以色列民大都不相信神能带领他们战胜迦南人而进入迦南美地时,上帝说唯有迦勒另有一个心志,就是专心跟从上帝,这得了上帝极大的称赞,并且是多次。世人都说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目标,这样才有前途。但在神的仆人们身上,他们唯一远大的抱负和目标就是为永生上帝坚持立场,立志一心跟从永生的上帝,一生敬拜祂一生荣耀祂。
在现代生活中,人若不靠自己而靠那位看不见的上帝,或许被许多人不屑,但不屑的人是因为仅仅或者更多相信自己做好了什么才是被称许的。殊不知爱我们的上帝,只要求我们活在祂里面,祂就能使我们在世的每一天都有意义的活着。你说,慕勒的生命很好经历很棒,感谢主,但我却没有这样的信心,也无法做成这样的事!你说,立志存这样的心,太难,我做不到!你说,专一的跟随,太难,我不想做!不会的,只要你更多认识、历祂的慈爱,更多认识、经历祂的良善,更多认识、经历祂的怜悯,你就会说这是你走过最好的道路。
一个穷光蛋,忠心耿耿跟随上帝,只是凭借着信心祷告,一步一步,从小事到大事,经历上帝每一个爱的应许,养活了数千个孤儿,这一养育,就是几十年的时光。然而在慕勒的事工中不单单有孤儿院,还是圣经知识社,支持海外宣教事工,旅行布道他不自高自大,不贪慕虚荣权利,他向世人证明,上帝能用他在这个事工上,也能用其他人,因为他真正要证明的是,这是上帝自己亲自的工作,可以换任何一个管家,但却不能换主人。这便是侍奉的榜样。关于慕勒的一生,感受实在良多,如果都记录下来,又是一慕勒传,只能说上帝的恩典惠及了慕勒的一生,不胜枚举。
为什么是慕勒?因为他乐意为上帝而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