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更新时间:2025-01-21 17:35:42 选读推荐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布鲁姆著作《爱的阶梯》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小说,嗜人,我不写小说,也嗜人。人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都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干净的风景不足以长期令我迷醉,到闹市去,与小贩聊天,到商场去,观察女人走路的样子,嘈杂的地方不适合我生活,然而那些地方也可以成为我的舒适区。每个人身上都散播着神秘的气息,我无法自拔地成为了偷窥者。生活现象引我到未曾涉足的地带,那里藏着酒香那样的诱人滋味,思想就隐藏在此。捕捉它们,成为我生活中无比美妙的乐趣,因此,生活的重复不足以成为厌倦生活的理由,我接受那些波澜不惊的生活时段,也接受那些倒霉烂透起起伏伏的生命时刻。

  然而捕捉思想的危险也已浮出,我的写作态度如一刻不停的钟摆。一旦触及了抽象的高论,我整个人犹如站在塔尖,恍恍惚惚,要跌下去,凝眉,纠结,怀疑,高论是否为空论?生活表象是落在地上的,但是单纯描述事实,在茫茫人海中找出一些人,写下他们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是否沦为重复做工?所有的理论是否都能在生活现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只存在于抽象思维中,一旦离开那个范围,就显得格格不入?在实际和抽象之间,有没有高低之分,有没有一个平衡的点?

  在下笔之时,我被这些问题困扰。写出一个故事,却觉得好没意思,真实故事千千万万,我该如何面对它们?看一本哲学书,一下子担忧,这些抽象的说法离我的生活好远好远,我找不到生活现象去验证。这些疑虑那么真实,真实到泛出恐惧,我宁愿搁笔不写。是否应该不管不顾,避开这些问题,接受下来,写下再说?

  我的疑虑并非是空论。布鲁姆在《巨人与侏儒》里回忆他的老师施特劳斯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施特劳斯“可以不借用最为抽象的东西······他表现事物而非它们的一般关系。”当我看到这一段评价时,心情像是夜间迷失在海面上的船,突然看到了灯塔。虽说,布鲁姆是为了说明施特劳斯在寻求哲学源头时的方法,但这与写读书笔记的性质一样。我的心一下子被振起来,可以说,我捕捉到了一种写读书笔记的好办法。

  这种办法,我自己想了一个说法,称之为“干净的笔记”。笔记的干净并非是指写作内容必须像小孩那样纯真无邪,而是放弃追根溯源的尝试,舍掉历史背景的赘述,不为他们的历史地位、文学成就下定义,不与作者的前半生后半生挂钩,关心当下“这一个”,关心这本书、这篇论文明里暗里的意思,依循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讲清楚,从而得到启示,有所进益。布鲁姆写的《柏拉图伊安篇解》就是干净笔记的样本。

  那么,怎么用这种方法融合抽象和实际呢?这个问题,C·S路易斯轻易解决了,这令我惊叹不已。C·S路易斯的《切今之事》、《魔鬼家书》,不止这两本书,一路看下来,切己,没有过多艰深的学术用语,类比的例子皆是生活现象,理解起来似乎平坦无阻,可以抓得住,但只是似乎而已,要写读书笔记了,写不出来,路易斯的思想在天空飞,我只能仰望,够不着。这是一种读书幻觉。当下触动心扉的句子,觉得能懂,从那种“感觉被提点了”的兴奋当中出来的时候,又觉得恍惚,说不出个所以然,哀哀叹口气,原来不懂。此时,路易斯的博学显露出来了,深奥的洞见在文章中其实一直存在,它们隐在了文字后面,只不过,路易斯是用生活现象简单表述了出来。

  这便是我理想中的平衡点,类似走钢丝,你在高空表演,然而你得忘记脚下的万丈深渊,但是旁观者惊呼你的完美动作时,惊呼的也是那万丈深渊。平衡点就在表演者的脚下,但是难度太大,一般人无法做到。我只能从平地走钢丝开始,踏踏实实走过来。

  缓引例子去验证那些抽象的思想,是一条出路。这个例子,可以是生活现象,也可以是艺术作品。路易斯《文艺评论的实验》便是缓引了大量艺术作品,当然,这得看写作预设的方向,《文艺评论的实验》本身就是谈阅读的,与艺术作品相关。

  写笔记,大量的原话需要引用,但我有些抗拒这样的做法,宁愿将这些观点用另一个文档存起来,而在正经文章中复述成简洁的句子。一则因怪癖,看文章,看到大段的引用,内心无波澜,直接跳过,跳到作者接着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为止。一则因担忧引用会造成阅读的隔膜,书袋汹涌,文笔泛滥的并发症也不得不注意。这确实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另一则归因于名言需要仔细辨认。

  引用无可厚非,但要小心一点。很多名言,是名人专门提出来给读者用的,但他们自己从未这样做。木心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过,自己写下的俳句,“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个好的说法,但不能当做真理。领悟这个事实之后,我做了一个实验,重新回顾那些以前信奉的话语,突然被一拳拳无影手重击,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字句句骗了我。那些写在书里的话,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句子,到底是名人的把戏,还是真知灼见,是观点的表述,还是力行之事?那时我才明白,说法也许只是为了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其他由头需要。而真理与说法不一样。名人的作品,有真诚的,也有狡猾的,那些立世之言,也有可能是作者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写下的。

  我几乎不会为了时下新出炉的事写长文。我并非是对逝去的历史懂得一些,对现实现状一无所知的人,我的所知也许不够多,但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好的文章,自己写下来了,得了它,它能反哺你,让你得到思维上的磨练,文笔上的精进。对我而言,热点跟踪的文章,太过着急。作品需要冷却,需要修改,那些文章热乎乎的,不能反哺自己。

  既然那些思考,那些意见,你是从生活现象、艺术现象之中引出来的,那么,不对时事置喙,并不意味着你一无所知,所思甚少。

  这些是我写读书笔记排不开的疑问。这些疑问并不是从开始就有,开始写读书笔记的状态是傻傻的,不管不顾,唯一的心态就是“让我写出来吧”,写着写着,这些问题自己跳出来了,绕不过去,面对了,怀疑了,领悟了,又继续不管不顾地写下去。这是一个过程,最后虽然又回到了原点,但两个“不管不顾”的心态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作者:李海青

查看更多
标签: 教育 书籍 读后感 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50294/
选读推荐推荐
热门选读推荐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