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近寒假的闲散时光里,虽然人还在办公室,但是难免会比平时稍微懈怠了点,于是在一个不想学习的傍晚去书柜前转一圈,发现了办公室小蕃的书柜里竟有好多类似于小说和散文的书籍,要知道,在这个纯理工科的办公室中,书柜里的书籍更多的是专业书,满满的都是公式和概念,发现这样一个书架难免令我兴奋,于是随手拿了一本封皮简单的不能更简单的书,在淡黄色的书皮上只是简单的写着《撒哈拉的故事》,书名下写着两个小小的字--三毛,在书籍的最右下角用极小的字写着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想来这家出版社并不太屑于极力宣传才会用这样的小字吧(我的臆断)。
三毛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虽然从来不知道她到底做了什么,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学校生活中,多多少少会有人讲会有人谈到这个流浪作家,以及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所以拿到这本书还暗暗窃喜,应该是很值得一读的,毕竟是位名作家。慢慢翻开这本书的书皮,就在背面用极简的文字介绍了作者,三毛,本名陈懋平,1943-1991不禁吃惊,这位出名的作家原来年轻早逝,生命只定格在了48岁,不免又觉得很可惜。当然对于这位上个世纪的作家,也只是感叹一下而已,很快就开始阅读正文。
这本书并不厚,每个章节也不长,其实文字读起来更像是三毛对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的记录,去那里吃饭,住什么样的房子,和什么样的人讲话等等,在今天的学生作文中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文章,然而,从我读了第一个章节后便再停不下来,因为这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实在是太吸引人,这本流水账实在是生动活泼,让身为读者的我仿佛置身其中,是我所永远不会有的精彩,这种经历需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敢于流浪的心,还要勇敢,聪明,不受(或少受)世人的看法,像我,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尖子生的人,又怎么可能怎么敢抛弃种种的束缚,只是去追求自由和远方,我想也许三毛及她的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在于她经历了我们不敢想却又有些渴望的东西,至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心是自由的,透彻的。
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里,她会苦中做乐,可以将刚租下时最破的房子在几个月后变成当地最漂亮温馨的住所,可以将粉丝给荷西解释为春雨,会骗荷西吃的紫菜为复写纸,我时时被三毛和荷西的交流而逗乐,这两个人真是般配,生活中一直都充满着快乐。还有,他们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也实在让我羡慕,渴望自由的人大概都不太拘于礼节,结婚就是穿上漂亮裙子去登记,想去游玩就游玩一番,然后数数手中的几张票子,勒紧裤腰带过一段时间,别人提的无礼要求心情好了就应承,心情不好就摔门,这样率真的日子大概也是真性情的人儿才有的。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那一种对生活的冲劲和率真直白实在打动了我,读完此书,我实在是想学得一二,却不知道如何去做,也只能任由内心去奔腾。而我,实际上在最近的几年里,的确也拥有了一些对学习以外的一点点事情的激情,或许这与我两年在德国的求学生活有关,当孤独笼罩时,内心便变的强大,也看到了身边的一些女性的生活方式,不免也习得一二,觉得,按照内心的想法去活才更值得,即使不能,也要尽力去贴近一点点内心的想法,只是要弄清楚这是不是你真正的内心有些困难。因此,我也有了一个人跑去布拉格的广场喂鸽子,深夜去高架桥看月食,寒冷的冬天爬上五指顶数流星的经历。等到了耄耋之年,那些伏案桌前的日子或许难以记得了,但是那些曾经的生活激情应该不会忘记。
在读书时,读到感动时竟也想在书上标一标,画一画,但是并不可以,一来,这不是我自己的书,二来总感觉标记会污染了这书的纯洁,因此读到心有戚戚的地方也会用手机拍下来再标记一番,其中,有一句我标记下来的是 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经验总是可贵的事情,在几年前,对这句话我并不赞同,这是因为,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更多的时候是在按照家长、老师的指示在做事情,大概这是所有家长和老师所希望的孩子的样子,让我记住的事情我就记住,让我考第一我就考第一,我善于总结做题经验和技巧,不求创新,也不会创新,只要把学过的东西和老师交给的答题技巧掌握住,考第一是没有问题的,而我也的确没有让他们失望过,因此以至于上了大学以后,当我开始有了一点点的个人思想后,我依然没有摆脱我的循规蹈矩,而且我还美其名曰我怀旧,我不喜欢看没有看过的电视剧,不喜欢去吃没有吃过的餐厅,不喜欢去认识不认识的人,对外来事物和新鲜经历一直是一种排斥的心态,我不认为(过去)多几种生活经验时可贵的事情,循规蹈矩多好,永远都是你熟悉的东西,多么的有安全感。当然,前面写的这些大概也就是两年前的想法,在读这本书时,就这句话我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如今我依然不爱看新的电视剧,但是这是因为怕自己沉迷太耽误学习时间,但是就学习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而言,我觉得有意思的我自然就会比过去有了更多的行动力。这一年来我也一直在审视自己,变了一些,没有以前那般让老师和同学更满意,但是却让自己对自己更满意,有时候,更敢于表达自己的一些建议,有的时候外人看起来有点二,有些疯狂,如何正确的讲话对我来讲实在是太难,目前先尽量遵从本心。或许有一天我发现这样下去实在难以维系,会改变一些。
芥草在沙漠中,尚且依水欣欣向荣,而我们为人者,环境的挫折一来,就马上低头,这都是没有了解声明奥秘的人所处的心境,我想沙漠可以学到很多功课,这是我在读书时拍下并标记的另外一句话,这是三毛看到沙漠中依水而生的芥草而发出的感叹,之所以能有所共鸣,可能也是来源于自己的处境和压力,博士毕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让我时刻感到窒息(或许有些夸张,但是毕竟不能完全忘我的玩一次),当人自认为在苦难中时,看到更加苦难而顽强生活的人(或草)才会更有共鸣,但是我想我还是很乐观的,至少我总是试图去发现能让自己觉得不那么糟糕的事情。
读完本书后,我的心感觉更加的自由,对生活更加有激情,也更加乐观,更加直白,更加率真,也更意识到保持一点童真没什么不好,一本生活经历让我读成了励志书,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书不在于劝人向恶还是向善,向哪儿来自于内心的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也不免又在网上搜了一点关于三毛的后来的事情,也好奇这样一个心灵自由的灵魂为何在48岁的时候就不再留恋凡尘,飘然而去,不仅又觉惊讶,对于病情的绝望和金马奖的打击,让三毛最后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肉体与精神的苦痛, 在1991年1月4日凌晨,她用丝袜挂在浴室妇产科浴室的铁杆上,走了[1],也有的说三毛是自己选择了死亡,而起因,是抑郁症和对死亡好奇心的双重作用[2]。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知道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想什么,我们只要相信她的人生是为自己而活,而死,也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选择。
我读三毛,或许浅显而偏见,或许矫情而无知,但我有所感悟,或对或错,或是或非,这都是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