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好奇,他们的脑瓜里总有这样那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问题让为人父母的我们都答不上来。读完《与儿童对话》这本书以后,我才把这样的问题联系到哲学问题上。周国平先生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孩子心智的发育进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世界感到惊奇,对人生产生疑惑,发出哲学性质的追问。清新活泼的儿童心智与陌生新鲜的大千世界相遇,这是人类精神的永恒的灿烂现象,但在每个人一生中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时光。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来留住这些灿烂的瞬间呢?
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倾听他们的问题。著名哲学家贾德认为,所有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很多很小的孩子眼神里面就闪着很多好奇的光芒,甚至在他们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之前他们就已经具有了天生的成为哲学家的可能。而他们学习说话的时候就会问一些可爱的问题,为什么天上会有月亮?为什么晚上会变黑?爸爸妈妈这时候有可能会以不知道一带而过,或者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给孩子讲解。如果我们能向文中那样的讨论的方式,满足这种好奇心,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他们的哲学素养。而如果他们丢掉自己生来就有的好奇心,就丢掉生来就具备当哲学家素质,可能就要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再学习哲学。
让自己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保持一颗童心。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参杂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总难免会着急。加上我们的生活阅历比孩子多,总会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告诉你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耐心,居高临下。作者是这样描述他与孩子的关系的:与小孩的这种相处时丝毫不强求的不强求实验者接受任何事物,不强求初学者接受教师的意见,也不强求他们接受任何爱与关爱。我想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我们就能够做到这样的态度。
让自己爱上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同时要找到问题的不同种的回答方式。在《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中,每一个主题,作者先设计一个问题跟孩子讨论,讨论结束之时作者也没有给孩子们答案。我们跟孩子交流问题的时候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样做的话,就给孩子一种坏的习惯,他会认为大人才需要思考。作者在书中这样讲道:即使在细心、再和善的父母和老师,为什么还是常常无法抓住儿童思考当中纯粹思索的刹那呢?为什么常常疑惑儿童居然会如此思考呢?也许是因为过于强调了儿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承认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们的思想相当幼稚,需要不断发展才能达致承认的标准。然而,我们自以为不成熟的思想,也许恰好比我们在教育目的中预设的成人水准来得更开放、更深入。当我们利用发展过程中的假设理论去检视孩子所说的话时,不仅会忽略他们话语中重要的哲学成分,也会忽略孩子本身以及特么话语中或严肃或有趣味的观点。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理所当然,这样就抹杀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敏感程度。养成问题意识就要求我们拒绝理所当然,多问自己为什么。
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捕捉孩子的哲学灵感,做孩子合格的哲学同伴,我有了更高的使命。一方面是广泛阅读高水平的哲学童书,丰富自己的哲学底蕴。另一方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做回自我,展示自己,提高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