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这种纸也叫作开花纸、桃花笺、藤纸。系用桑皮和楮皮或三桠皮混合为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的。其工艺源于唐宋,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纸质细腻,洁白光润,帘纹不明显,纸薄而韧性好。可供印刷、书画或高级包装之用。清代的康、乾年间,内府和武英殿雕刻印图书,多用此纸,是清代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纸。
在黄宏健再次造出开化纸之前,开化纸的制造工艺失传已久,只存在于文字典籍中,很少有人在注意到它,经过时间的洗礼,开化纸这三个字上落满了灰尘。
黄宏健与开化纸的相识似是一场特殊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黄宏健第一次听到开化纸,是在自家餐馆听客人说起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自那之后,黄宏健着了魔似的寻找着关于开化纸的一切踪迹。在这之前,黄宏健一直做生意,他开过饭店、开过服装店、开过货车跑过长途、办家具厂,每一个生意,他都做得风生水起,可是,却没有一样与纸沾边,更谈不上与纸有关,他丝毫不懂纸。但是,一听到开化纸,知道它失传了,黄宏健就埋头走上了寻纸的这条道路,没有回头,只有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即使这条道路上没有一个先行者,也没有前仆后继的同伴,更没有一个后继的来人,他是一个独行者。他顶住了外界一切的压力,他人的嘲笑、碾转各地却找不到丝毫的突破。他开始自己造纸,但他一点也不懂造纸,他只是坚信蔡伦能造纸,我也能。他开始搬家,搬进了山里,因为地方大;为了不分散精力,他把自家的饭店关了,没有了经济来源,投资额巨大,只能靠贷款维持。他奔波于世界各地,去工厂看别人造纸、去拜访专家,去图书馆查阅古文献,一年让他花了三四十万。在山中,他上山砍柴,弄材料,打成浆,放进锅里煮,晾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一次成功。黄宏健却是越挫越勇。他天天与植物为伴,与虫鸟为邻。为了寻找原材料,他在开化、江西地区采集制作开化纸的主要原料荛花,多次进行实验却依然无果。
直到2014的冬天,事情有了转机,他的研究中心,或得审批,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支持与帮助,独行者不再是一人了,有了团队的协作,有了并肩作战的同行者。在多名院士、科学家的帮助下,工艺不断改进,创新。终于,在2017年,彼时,黄宏健已经在制作开化纸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了二十余年,他成功了,他复原的开化纸的寿命可长达两千八白二十五年。
黄宏健为重新制作失传百逾年的开化纸,研究了二十多年。村庄里的人笑他傻,研究纸会研究出什么,更多人认为他生意不做,研究纸。花掉了他所有的积蓄,他的日常生活、巨额的投资来源于贷款,他为了制作开化纸,倾家荡产。在他最累的时候,他也想放弃,屡试屡败,年复一年地没有丝毫的进展,一切停留在原地踏步,他觉得无望了。可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在他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横下了一条心,一条没有退路的心,一定要让开化纸复活。这份信念或许是向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天一样,黄宏健的研究一点点有了成效,并且得到了专家的帮助,他成功了。在这过程中,黄宏健秉承的是坚持,有了坚持,有了毅力,他才复活了开化纸,他才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
黄宏健与开化纸的相遇、相识,只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这就是一场缘分,从此纸在他心中的重量不可估量,复活开化纸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信念。他复活了开化纸,他的一生被一张纸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