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美妙的痛苦》读后感2000字

更新时间:2025-01-18 04:42:23 其他读后感

  几天之前,我和久未联络的朋友通话,谈到我在读的《无比美妙的痛苦》,畅销书垄断者约翰格林的虚构故事,讲两个患有癌症的孩子的故事。那时我被迫做一些阅读(迫于自己荒废阅读的愧疚)。我向我的朋友描述这本书并无感觉但还行,我维持着这种感受直到今天。没有什么关于死亡的高共情艺术不能催人泪下,也许正是这样的期待让我一开始对它失望,因为此书伊始完全避开了对死亡的精细描述,作为大叔的约翰格林侃侃表达着一些只有真正的青少年才能作出的创想,这些生机勃勃的想法搭配着一些癌症患者对于生死不公的怨念,而不幸健康甚至还有些微躯体形式障碍的我对此毫无同情。有时我绞尽脑汁地思考某一双关语的绝妙之处,除此之外并无感触。

《无比美妙的痛苦》读后感2000字

  但这正是癌症文学的惯常手段,描绘一些栩栩如生的读者或他们的身边人,通过这类角色的死亡收集眼泪。更胜一筹的是,《痛苦》不避讳怨念作为不幸罹患绝症的普通人而不是英雄,即使要通过他们与疾病的争斗鼓励在世者,也不使他们成为英雄。

  我惯常先描述作者的手法再讨论作品的思想意义约翰格林在书中一本正经地创造了另一个作家范豪滕和此作家的同名虚构小说被虚构的小说而不是采用虚构手法的小说,甚至为它们留下了前言的一席之地,使我在前段阅读中摸不着头脑,并且在百科找到了同胞的提问彼得范豪滕是真实的吗?。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些类似我们的女主角海蓁关于虚构小说结局的固执追寻,天真又无甚意义。除此之外,不知是文化差异还是我与作者本人的思维差异所致,我常常百转千回于书中句子,随后折服于作者强大的超越创造性思维泯灭规律的想象力。其中譬如癌症福利、死亡副作用等等默契于孩子们之间的词汇,使我回忆起我相似的童年。作者通过描写海蓁在通话中读来信以代替问候语,仿佛他就是书中青涩的少年少女。毫无疑问约翰格林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

  关于此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安排海蓁通过爱人的遗书重拾生活的信心,从而鼓舞在世者,我想不过是最肤浅而老套的解读。《痛苦》是一本探讨人生和宇宙意义的书尽管这听起来又是一个老套的命题。在文中,痛苦要求被感受到 作为一则忠告不止一次被提起。仅仅从生理和心理学上说,对痛苦的感受使我们回避危险,进化和现有的优质生存环境使人们寻求安全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快感。也因此没有痛苦,怎会懂得欢乐。欢乐依附于痛苦,有时甚而就是痛苦。身患癌症的孩子们愤怒于健康者的忧思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是无上欢乐的东西。同时,不想成为为所爱之人留下伤疤的手榴弹,海蓁意图逃避爱与被爱,直到面临着爱人的手榴弹,才知道根本无法放弃爱没有伤痕,意味着从未拥有爱的欢乐。

  关于生命的讨论永远回归于时间的长河,作者在书中无数次创造关于意义的谈论,范豪滕拒绝有意义的看法,而作者在前言声称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有意义。。一直到叙事结束前不久,海蓁都始终固执着整个人类终将消失的念头,这一观念几乎毫无缺陷时间永远更加恒久,以至于整个人类都不会留下丝毫印记。如范豪滕所说,栖居小说中的人物在涂涂画画之外并无生命可言,他们在小说终止的一刻就已然不复存在,孑孓如人类,也只是茫茫宇宙中没有痕迹的存在。既然如此,这一切意义何在?我们回到海蓁对虚构的《无比美妙的痛苦》结局的固执寻求,她迫切地求知于女主角安娜死后的结局所有人,所有安娜毫无所知的人们的结局,正如她迫切地求知于自己终将死去的那一天,被自己的死亡轰炸的她所热爱的人们将何去何从。海蓁所忧虑的即是她的生之意义她被深沉却不宽广恒久地爱着,鉴于这些宽广与恒久的纪念是普通健康者也无从得之,海蓁的生命也拥有着与我们相同的价值。能够感受到惊叹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兴奋不已,感激不尽。爱她的人们忍受痛苦,但仍生活,即是意义。

  我不得不提起引起我最大共鸣的英雄主义的男主角奥古斯塔斯,我害怕的是我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毫无意义,格斯害怕的是遗忘而非死亡。在我5岁时,我从哥哥那里首次得知凡人必死,得知凡死去者毫无所知,没有喜怒哀乐和视听触觉,当即吓得啼哭不止,此后的十余年,我常常在深夜独自驱逐灵魂于宇宙,看着自己在黑暗的时间海中消失得一干二净,想到从此无人记得我就浑身发抖。然而和我一样秘密地怀疑并决定着自己要与众不同的格斯死于17岁的骨肉癌,面临被遗忘的格斯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并没有保持着一贯的幽默感一刻也不放弃勇气,这正是书中使同理心匮乏的我落泪的全部桥段我们畏惧遗失,畏惧着无穷尽的宇宙。

查看更多
标签: 家风 家训 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56033/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