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 Karenina》读后感5000字

更新时间:2025-01-19 23:35:12 其他读后感

  记得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我印象中有两本作品给我印象很深,一本是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还有就是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当时处于骚动期,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对情色性爱这类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好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当时也算是一本禁书,父母是肯定不希望我过早(或者说根本不希望)的接触这类作品,在他们眼里,这是荼毒青少年的有害读物。可是,年轻人就是那样,你也是禁止,他越是想方设法偷着去读,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读到那些诱惑的文字描写,当时的心情是激动了那么一小阵子,过后,也倒觉得没什么,因为当时年纪尚小,理解不了作品想表达的真实含义。

《Anna Karenina》读后感5000字

  到了这个年纪,非常关注生活中的这几个主题:婚姻,家庭和教育。而安娜科特琳娜这本书除了涵盖上述主题之外,还谈了些当时俄国政治、经济和上层社会的一些问题。保守派与新派的博弈,农场主和农奴的关系,整个社会充斥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另外小篇幅的揭露了律师们的嘴脸,画家的做派,还有那个在众人眼中、身边的乖乖女,都是戴着虚伪的面具迷惑众人。

  也许是因为自己年少时候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我一直对家庭的完整性非常重视。书的一开头就是那句经典的话语,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unhappy in its own way.

  书中的主角虽然是Anna Karenina,但是围绕着她,讲述了几个家庭的故事。故事开端的Stiva和Dolly的家庭危机开始,Stiva出轨家庭教师,让Dolly无比愤怒,家庭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之下,Anna扮演这一个家庭调解员的身份,因为她的劝说下,避免了一个家庭的四分五裂。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于Stiva这样的男人,有贤惠的妻子,有可爱的孩子,可是还是以追求刺激和新鲜感为由,耐不住寂寞,在外寻欢作乐,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当然也许这种类型的男人会为自己开脱,生活、工作压力大,外面的那些只是逢场作戏,偶尔为之,但这对于一个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的妻子来说,很不公平。Stiva这个人处事圆滑,通晓事故,在社会上混得好说不上,但怎么也算是个基层公务员,但他像不善于经营自己的生意一样,不会经营自己的家庭。也许是处于虚荣、矫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种人,这让他经常入不敷出的经济窘境。虽然,Dolly的娘家的底子不薄,但也撑不起不起Stiva Oblonsky的过度消费。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也是家庭矛盾的潜在因素。Dolly原谅Stiva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出于孩子的考虑,这几乎是所有母亲最难割舍的牵挂。这次家庭矛盾的爆发,最终让Stiva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次矛盾的平息给整个家庭的将来蒙上一层不详的阴影。

  说到女主人公Anna,无论从书中,还是在电影里,她的身上都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神秘魅力。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由于生活相对安逸,富足,加上一直行走于上流社交圈子,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面容姣好,举止得当,关键是那双眼眸,明亮鲜活,那一丝微笑,含蓄优雅,摄人神魄。让Vronsky为之一见钟情。我不得不承认,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年轻的男性,总会对成熟而有魅力的女性充满好奇和渴望。他们在舞会上的邂逅,站台上的凝视,让Vronsky坠入情网,不能自拔。这种疯狂盲目的爱情被视为不伦之恋,为Anna之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Anna的家庭也许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幸福、美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富足。由于夫妇两个人的年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因为Anna的丈夫Karenin是一名政府要员,难免给人一种僵硬、古板,缺乏生活情趣的印象。这让Anna的生活在大多数时间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平静如水没有一丝波澜、涟漪,多少让Anna产生一些厌倦和疲惫。再加上夫妻间那种僵硬固化的关系形式化的言语,夫妻之间缺乏言语的沟通和精神上的交流,也是Anna出轨的一个原因。当然,她在前期采取的是拒绝和回避的态度。但仍然抵挡不住Vronsky的攻势,她的母亲对这段感情是极端反对的,他的母亲认为,爱上一个有夫之妇,会影响到儿子的大好前途。但爱情本身是盲目的,是疯狂的,是不顾任何后果的。俄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些极端,可以完全将伦理、道德撇在一边,当着Anna丈夫的面,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爱情是自私的,更直白一点,那就是以占为己有作为最终目的。

  如果是一对青年男女,你未婚我未嫁,互相倾慕,表示爱意,这是无可厚非的。当个体去以爱情作为理由,去破坏一个家庭(尽管在读者眼里,这段婚姻不是那么幸福),似乎有些让世人难以接受。这一点无论在过去的俄国,还是现在的中国,都将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和谴责。

  Anna和Vronsky这段畸形的感情在特殊的情况下开始萌芽,并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从私下幽会,到偷情,甚至有时候在Anna的丈夫前脚出门,Vronsky后脚就进入Anna的家,的确令人不齿。这些风流韵事难免会穿得神乎其神,满城风雨。就在一次赛马会结束之后,Anna向丈夫Karenin摊牌,承认自己和Vronsky之间的关系。这一度让Karenin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在西方社会生活中,他们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宗教方面的问题。Karenin选择退让,甚至逃避,但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假如这件事可以离婚的方式解决,那么也算是功德圆满,完事大吉,但偏偏二人的想法并不一致,一方面,宗教的信仰阻碍他们办理离婚,另一方面,在他们儿子的归属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这个时候,Karenin在律师的建议下,采取了一个拖字诀,真是狠、毒、绝。想必他内心也有一个邪恶的念头,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哪怕是得到她的精神、肉体、灵魂,但却得不到名分、地位和社会的认同。

  出轨也就罢了,但Anna和Vronsky之间有了爱情的结晶,在生产的过程中,她高烧不退,医生都认为她离死神不远,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却扮演起一个高尚的形象(也许是真心地),他原谅妻子的一切,包括对婚姻的不忠行为,甚至原谅她的情夫Vronsky,当然,读者心里都明白,这只是他面对Anna即将死去前所表现出来的一副虚假的仁慈。意外的是,Anna并没有死,而是又挣扎着活过来,这让Karenin有些懊恼,悔恨自己当初太轻率地表达他对Anna婚姻出轨的原谅。但是话已出口,只能如此,他对Anna和Vronsky之间的关系采取了默认、纵容的态度。他知道他和Anna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表面上的仁慈,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狭隘,他允许他们去国外度假,但却单方面取消了Anna探视儿子的权利,这一点让度假回国后的Anna备受煎熬。她在佣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儿子生日的时候见了他一面,她也明显感觉到儿子隐隐约约知道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纵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隔断的血肉之情,但儿子一方面逐渐长大,不再是那个不懂事的小男孩;另一方面,自从Anna离开他之后,他隐隐约约知道母亲的一些事情,或多或少的受到父亲的影响,开始疏远母亲,这让Anna很无助,也很痛苦。

查看更多
标签: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56540/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