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500字

更新时间:2025-01-26 08:12:24 其他读后感

  于娟(1978-2011)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500字

  她生前是海归博士,也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优秀的青年讲师,同时集妻子、女儿、母亲的角色于一身。

  她不是一位纯粹意义上的作家,但文字真挚有才情,即便患病时也尽可能展现明朗的生命力,更不失纯朴的本色。

  先梳理下本书主人公的人生经历:

  1978年:生

  1996年:与光头相识于上海交大(18岁)

  1999年:光头留校任职

  2000年:二人结婚(22岁)

  2001年:赴日一年,被复旦录取

  2002年:回国

  2004年:赴挪威

  2005年:姥爷离世,后姥姥离世

  200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硕士学位,年底怀孕

  2008年:留复旦任教,剖腹产(30岁)

  2009年:乳腺癌

  2011年:离世

  于娟老师去世时年仅33岁,与光头相识15年的缘分(相识4年后结婚,8年后生有一子,3年病痛),时至今日2019年,若于老师尚在世应是41岁,带着11岁的土豆吧,不知道现在光头和土豆他们现在怎么样呢,一切都还好吗?一边看着《此生未完成》,一边默默记录着于娟老师件件人生大事的年份。

  要爱,也要懂

  于娟老师在书中曾提到无畏施(同为世人,若是有人从我的苦难里得到无畏,那么我这份痛也算没有白痛),看了这本书就好像和于娟老师对话了一番,也对未来自己将要走的路更多了一份先知的感觉。此外本书并不仅仅描写了病痛的悲痛,更是一位距离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最近的最真实的优秀女性的成长史(涵盖童年、学业、爱情、婚姻、亲情、友情、生育......的亲身体验及心理、思想活动等)。旅游都有出行攻略,那么于老师这本《此生未完成》,可以说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人生攻略。书的勒口处写道:于老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作家,但文字真挚。也正因如此,本书才更是适合大众阅读的一本读物,因为这不仅仅是于老师的一生,也是一个男性的妻子的一生,更是所有人的一生。愿我们都更懂得自己,也更懂得对方。

  勇敢向未知迈进

  于老师还在书中提到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于是她挺着被癌细胞腐蚀得千疮百孔的脊梁,做了她觉得她应该做的事情,我想也应该包括这本书的书写吧。愿当你处于人生路上迷雾漫起的时候,心中能常有于老师这位良师挚友,虽不敢说能拂去所有的苦痛,但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方式,平静面对未知的可能。其实我一直也都有听说这本书,但我一直都没有去看过这本书,甚至连百度百科都没有去搜索过,此次买下这本《此生未完成》,三天时间我就全读完了,我还没有这样迫切地想要快速的读完一本书的历史。在我快奔三,还没有婚姻的年纪,也许这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在我对未来的未知的忧虑下,所激发的行为举止吧。有时候我也想为啥我就不能啥也不想,两眼一抹黑地朝前走呢?我还是不行,我出门一定要有手机地图我也很无奈。

  以人的样子活在人世间

  人生在世都不容易,选择打砸抢骗,却不要自己为此番投胎为人的那套人心肚肠,不要投胎为人的那张脸,是个人选择。只是,去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好好想想,你已经为人父母,你的子女,终究要脚踏黄土头顶青天,他们要以人的样子活在人世间。书中有提到于老师因为不堪病痛的折磨受过骗,因此写下了这样严肃的话。以人的样子,活在人世间,人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只觉得这句话非常值得细细思考,其实自己也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答案。

  我阅读的书虽然不多,但我非常喜欢这样平白朴实的文章,有啥说啥,不矫揉造作,也不晦涩难懂,在信息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真实的书面表达我觉得十分的珍贵。

  因为只是快速地阅读完了本书,思绪还需要梳理,不是非常深入,关于书中的其他点点滴滴,我一时之间也写不尽......但我不想等我的第一次阅读的灵感溜走再来书写这些文字,就先写下这些吧。留着书,细细品读,待有灵感的时候再来修改。

  逝者已矣

  生者当如斯

  愿于老师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息

  虽然您走了

  但您的思想将常留人间

  我们

  正在进行时

  备注:此文乃本人随感,我不懂的也还很多,希望没有冒犯,只有思想上的共鸣与理解。

查看更多
标签: 一则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57051/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