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000字(优质范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7:42:54 读书笔记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这本书其实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读了一次,但是再读一次的时候,又有了新的不同的感觉。最近看之前读过的书,都会萌发出新的之前从未有过的感悟,常读常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000字(优质范文)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让我想起初中时的一件事情,可能在现在看来,我由于自己的不作为,也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一个爱告状的女生,被班上男生无意中发现,从此在我们班受到了排挤。当时我们班一个非常强势的女生对她进行了“教育”,其实就是质问她为什么要将整个班级的小秘密告知班主任,当时这个强势的女生问我,要不要参与质问的队伍,可能由于小时候家庭极为严苛的教育,我选择了拒绝,可能如果自己不坚定,就会鬼使神差的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虽然我也是唾弃这种爱打小报告的人,但是让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质疑,我也做不到如此。

  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他们只是受到了一种群体的鼓动,让他们变成了一个愿意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人。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让我想到,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学术与社会。当然现在已经改名了,这个教授当时被指控猥亵女学生,网上一片的谩骂声,大家都在网络世界中讨伐着他,但是事情过去一年多了,好像事实真相和网络传言似乎不一致,但是大家所关注的不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他们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韩国是一个偶像群体非常庞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粉丝群体异常庞大的国家,大家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韩流文化的影响。初中,能拥有一本韩流杂志,在我读书的时候都是非常抢手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居高不下的偶像自杀率。有这么一种说法,韩国粉丝的容忍度比起中国粉丝容忍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只要韩国偶像有一点失格,那么一定会成为粉丝群体的抵制对象,他们肆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对有错,但是有时候无形中变成了一把利刃。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人这一生都是生活在群体中,从上学的班级学校到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处于群体生活当中。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永远永远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本书作者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人勒庞。从客观角度来说,作者受当时学科发展和时代特点的限制,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在如今看来已经被证明是错误或具有误导性的。但总的来说,作者关于群体的一些论述以及书中所关注的问题对今天的心理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开篇,作者就对群体的概念作了详细论述。在阅读本书前,我对群体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我认为就是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而组成的集合,然而我这样的认识只是简单地从形式上对群体做了界定,缺乏对群体本质特征的描述和概括。

  本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对群体及群体心理做出了分析。作者提到,个体感情和思想的转变是心理群体形成的重要条件,群体中的个体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而明确的目标的标志着一个群体形成的重要特点。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有着区别于个体的明显特征。

  整体来看,本书由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特点三大部分构成。从宏观上来说,我认为本书内容的主要论述逻辑是:首先详细介绍群体的主要特点,并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总结了群体心理的特征;然后,作者进一步拓展,探讨了影响群体意识形态的因素和手段;最后,作者联系具体事物,对现实生活常见的群体进行了分类。本书其大致的论述框架如下: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谈到了群体的概念,论述了群体的感情、观念、推理能力、想象力以及群体信仰的相关话题。在本部分中,作者在介绍了群体和群体心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后,从感性和理性对群体特征进行探讨。

  在感性方面,作者从群体感情和道德观的角度,总结了群体的五大特点,并通过法国的历史事件、“贝勒·波拉”号船员的集体幻觉、心理学家达维的实验等案例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在理性方面,作者从群体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三个方面对群体特征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作者论述了观念在群体中的存在特点,并明确指出观念的社会影响与其是否包含真理无关;其次,在分析群体推理能力的过程中,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群体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并指出群里只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最后,作者提出群体有着强大的想象力,且这种想象大多是具体且形象的。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阐述群体心理的相关原理和特征,那在第二部分,作者就是在前文论述所得的相关结论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群体主观意愿的因素,揭示了群体领袖说服群体的方法,并对群体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做出界定。

  在影响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因素中,作者将其分为了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长时间的煽动,同时是观念深入脑海排斥其他想法。其主要包括: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及教育。而直接因素是突发的,是使观念产生结果的因素。其主要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和理性。同时作者表明,直接因素只有在间接因素的铺垫下才能发生作用。

  在关于群体领袖的分析中,作者认为:领袖的作用就是将个人意志帮助群体形成统一意见,他是群体的核心,他领导群体将意志转变为实践。而在群体中越是偏激、执着的人,越容易成为领袖,他们更有可能是实干家而非思想家。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传染。

  此外,作者还给出了领袖说服群体的关键性要素:名望,即榜样的力量,这是让群体暗示做出快速反应的捷径。尽管有如此多的因素会对群体造成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体的信念和意见是可以随意被改变的,在本部分的第四章中,作者辩证地将群体的信念分为了两种:一是难以被改变的普遍信念,二是极易受到影响的非普遍信念。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的推演和论证中。因此,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基于同质性和异质性群体的标准,将现实生活中的群体进行了分类,归纳了各个群体的特点,揭示了各个典型群体中所蕴含的心理学规律,为群体心理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书让我对“群体”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给我来带了很多启示。同时,本书让我开始学会从群体的角度去思考有关社会问题,分析有关于群体的各种社会现象。此外,我还尝试将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拓展,从群体的角度来探讨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现象,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有关问题和现象提出了建议。

  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

  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现象的重要载体。因此,认识和了解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是管理和引导群体行为的前提条件。通过本书作者对群体的相关论述,我对群体的有关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和吸收了本书的重要理论后,我开始思考“群体行为”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形式及其导致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毫无疑问,群体心理是群体行为的根源。因此,要研究在社会环境下群体的各种行为,就需要系统、科学地剖析群体在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心理反应以及群体内个体的相互影响机理等要素。

  在本书中,作者关于群体特征的论述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也希望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群体心理在社会的表现。他分别从才智、责任、感情传递和心理暗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群体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我结合自己的感悟,将群体的典型特征归纳为了以下三点:第一,由于群体的品质的共享性,造成了群体智商低下和责任感缺失。第二,在群体中,每种感情都具有传染性,其传染的强度甚至可以克服和改变个体利益诉求的天性。第三,群体的暗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群体的性质、情绪氛围和发展方向。

  “群体心理”在舆情事件中的表现

  群体的传染性从众、暗示性从众、责任分散效应、以及群体情感特征,使得由群体舆论引发的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弱对抗性和不稳定性。

  在危机公共事件中,群体是不仅是舆论的发起者、传播者,还有可能是事件本身经历者和利益相关者。因此,是否能够合理应对企业危机公共事件对政府或企业等管理主体有着重大影响。接下来,我想谈谈群体在舆情事件中所表现的特点和背后所蕴含的一些原理。

  在面临具体的舆论事件时,群体对事件的判断和认知往往是片面、主观甚至极端的。正如本书在谈论群体特征时提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且群体只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该特点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对企业形象的曲解行为和一些看来荒谬的现象可以被群体接受,并广为流传。

  在舆论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群体的易受暗示性和易传染性是扩大舆论事件影响范围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群体中的某个人对事件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而传染性从众心理使得这种歪曲一直持续进行,而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病毒式的传播提供了有益条件。不论是对舆论事件的扭曲和夸大,都可能引发恶性的社会舆论,对社会有关主体造成严重损害,而群体夸张、冲动、急躁的情绪特征,往往还会加深这种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在社会舆论中,群体并不总是无知的,在做出一些可能引发不良社会后果的行为时,群体可以感知到这样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但由于群体的责任分散效应,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往往认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相对于群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产生“法不责众”的想法,这些思想误区使得群体在社会舆论中更加极端,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观点和意见,甚至披着民主的外衣来表达属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最终导致社会舆论产生更多消极影响。

查看更多
标签: 草地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59203/
读书笔记推荐
热门读书笔记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