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曾说:你问我读什么书好,读蒙田吧它能使你平静。在与《蒙田随笔》的接触中,总感觉这个世界就在你面前无辜地对你说:我本来就如一个简单的小孩,只是你用太多的叹息和眼泪把我复杂化。
蒙田生活在文艺复兴后期,正值血腥的宗教改革。当外界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乱和黑暗之时,当四周像魔鬼一般逼近每个灵魂,继而侵噬他们的自由和安宁之时,蒙田毅然选择重返蒙田城堡,坚守内心一方宁静之地。疯狂失控的外界成就了蒙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而这份自由和平静正是语言质朴平淡、风格率性的《蒙田随笔》的土壤。蒙田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者。在蒙田随笔中,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洞察和揭露人类纵多共同的情感。他独特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表明了自知的重要性。
在《论忧伤》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痛苦得变成了石像,当人们对情感达到了极致,灵魂似乎瞬间脱离且失去了控制肉体的能力。平凡的肉体经受不起世间的至喜至悲,突如其来的强烈情感,不管它给我们的是一眨眼间的黑暗还是光明,都有可能成为刺杀我们的隐形匕首,此时理性对情感的约束就有了必要。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年代里,许多的人渴求停下来,渴求大脑的片刻休息,而蒙田在《论无所事事》中引用的卢卡努一言大脑也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正是直指大脑休息的可怕之弊。当然我并不是赞同人应该无休止地忙碌,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休息。当我们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务后,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说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他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蒙田于混乱的年代里隐退,他要的休息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给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维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虚、堕落。我们要让自己的大脑休息并不代表让它梦幻地运转,而是选择让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徜徉。否则真正累垮、腐蚀我们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幻觉丛生的无所事事。
再看蒙田的《论发怒》,在这一章中,蒙田赞成怒火到心外的世界张牙舞爪,但他又理性地强调节制。将怒火压制在平静的外表下是对心灵痛苦的折磨,但当发怒失去了理性,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即被愤怒所控制,因此人们要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学会理性面对自己的情感。
蒙田虽然是评论家,但他的随笔论证没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风,他反而运用了亲切活泼生动的笔调向我们阐明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并真诚地向读者描绘自身的矛盾。让我们对自知这一人生命题更为深思。
虽然隔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距离,但从《蒙田随笔》中我们可以发现蒙田对教育的看法会让我们觉得他确实像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现代人。无论是在《论学究气》中,还是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中,蒙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锻炼都给予高度重视,并极为反对应试记忆教学。如果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就是荼毒学生判断力的罪魁祸首,是扼杀创造力危险的剑,而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外表华丽的骷髅。那么正如蒙田所说的你就会看到学问的处境会和以前一样能够凄惨。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完善自我而不是剥夺自我的过程。当蒙田谈到哲学因被诡辩蒙上苍白可憎的假面具而使学生对它的接受成为一种压力时,我想到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话如果人类创造的文明成为其沉重的精神负担,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会被自己的创造压垮,若真是如此,那该有多可悲。作为哲学宗旨的美德,蒙田认为我们应该认为它栖身于肥沃丰饶、百花盛开的平原上而不是把它复杂化为茫然不知所措的形象。那么在看待现实生活时,如果我们能本着简单的心态自然地面对,兴许我们的世界就会减少许多的矛盾和压力。
当然,我对《蒙田随笔》的解读仅是冰山一角,而在这冰山一角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蒙田随笔》堪比一朵绽放于圣洁天山之巅的雪莲。它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蒙田对生活恬静淡然的态度,是身处浮躁社会、行色匆匆人们的静心剂。走近《蒙田随笔》,唤醒尘封已久心灵的自由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