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读后感欣赏

更新时间:2025-01-10 13:03:08 观后感

  《寻路中国》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著作的书籍,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中国大陆的漫游经历,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吧!

寻路中国读后感欣赏

  1、

  《寻路中国》的作者是美国人彼得海斯勒,而中国人更喜欢称呼他的中文名字:何伟这是一个普通到安放在任何一个中国男人身上都不会有违和感的名字,却与他在中国的身份完美契合,他正是这样,通过一个个平民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他的文字很少有抒情,更多的是平静地讲述,然而他冰冷的文字组合成篇却异常的有温度。

  我对何伟的了解开始于他的第一本书《江城》,那是他1996年来到涪陵一个位于长江和乌江交汇处的小城支教的故事。结束支教生涯之后,他开始了对中国更加细致的观察,于是就写了这本书,《寻路中国》。这本书被分成了三段,分别是城墙、村庄、工厂,也是他在中国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三部分:他拿到了中国的驾照,于是开着一辆city special沿着长城一路向西直到内蒙古的西部;在第二章里,他在怀柔的一个小山村三岔村待了几年,对中国农村以及中国人的人性特点进行了解剖;在最后一张里他来到了浙江省的丽水市,这里的村庄正在一点一点的变成工厂,而他在这里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如果不是读过《江城》,也许我不会顺藤摸瓜的接触到《寻路中国》,因为这本书听起来实在太像一部中国旅游攻略大全了,特别是封面上的那一行小字: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不过翻了几页就不会对它产生任何怀疑,特别是读到何伟在中国考驾照的时候面对荒唐的理论而产生的困惑:352题 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A)不告诉对方 B)耐心细致的予以回答 C)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透过这莫名其妙的理论问题,我好像感觉到了这个美国人的忍俊不禁。事实上这正是整本书何伟讲述的方式,他的确始终在冷静客观的记录着中国的状况,但是这状况时常透露着荒诞不经,因此每当这时,他的语言也开始不自觉的幽默起来。

  而一个外国人最初来到中国,首先能够感受到的便是中国人对形式主义的痴迷。除了这荒唐的驾考理论题,还有他在驾驶的路上注意到的一系列的口号:护路光荣,毁路可耻、自立、奋斗、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人人用电,好好用电,电才好用。看到宣传计划生育的口号时,他是这样展示他的幽默:这类口号的用语从无谓的反复(女儿也是传后人),到主动提出建议(晚婚晚育),再到公开的谎言(生儿生女都一样)。

  然而《寻路中国》的阅读体验并不总是这样轻松,幽默的背后又总是透着几分悲悯。形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根深蒂固,并且反映在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驾考理论测试或者公路两旁的标语只不过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面。何伟从首都汽车借来的city special明文规定不能开出北京地区,可是他不但离开了北京,甚至开到了内蒙古。对此,首都汽车的王老板和他的同事们丝毫不在意:没问题!而何伟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中国很多事情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的真理便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简单得多。在三岔村体验乡村生活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由于外国人的特殊身份,警察不允许何伟在山上过夜。然而此时他已经入乡随俗,给警察买了一些水果,几包香烟,以一种很中国的方式把问题解决了,中国的警察也许粗野,但实际上他们和这个国家的所有人一样讲求实用主义。

  作者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国家是怎样的复杂,规则看似()具备着说一不二的权威性,可是规则的背后又总是有潜规则存在,很多事情都要依靠关系来实现,如此一来,贪污、贿赂开始潜生暗长。在丽水市的工业区,何伟经历了一个关于政府拆迁修建大坝但是给村民赔偿远远低于政府收益的闹剧,他说,很多人对此都心知肚明,这样的事总是要和贪污结伴而行,但是他看到的更多的是民间的抱怨,却很少有人做出实际行动,老百姓对此能够接受,有时候甚至甘愿听其摆布。

  对一个美国人来说,中国人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他接触到的几个小有成就的劳动者所实现的成功都不是依赖政府,他们在别的服务机构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自己花钱参加私人培训课程,自己学会动用关系,自己换工作找工作。面临着这么多选择和流动,跟领导打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战争实在没什么意思。

  我开始明白所谓的逆来顺受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形式主义或许早以与这个国家难以分割,人们或是利用它,或是绕过它去开辟自己的道路。

  2、

  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发展飞速,何伟在翻看地图的时候有着这样的感触:人们建设事物的速度似乎比画出事物的速度还要快。可是对于这样看似可喜的发展速度却处处存在着隐患,对此,何伟也直言不讳:我从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的渴望摆脱贫困,我对他们愿意努力工作,愿意适应变化怀着一种深深的崇敬。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来得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公路、汽车,还有人们无休止的欲望,在三岔村生活了几年,亲眼目睹了以这个山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变化之后,他更加认识到越来越多的痛苦都来自于追求财富而产生的欲望,他发现很少有幸福的家庭,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

  在他的笔下,三岔村的村民魏子淇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国家开始加速修建公路来连通城市和乡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光顾此地,于是他注意到了商机,向亲戚借钱,办起了餐馆。然而这成了他焦虑的开端,他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发财致富,但是这其中付出的代价又时常让他紧张,他开始无节制的吸烟缓解压力。后来为了更大的权力他入了党,并参加村委会的竞选,这与最初他对参与正直的漠视大相径庭。有一个细节的描写非常有趣,魏子淇每次进城都会穿上他的黑色人造皮夹克,以及一双意大利牌的皮鞋,而这都是他在村里不穿的。作者对香烟的观察也细致入微,他注意到魏子淇总是会把餐馆顾客落下的中华烟留起来,每当进城谈生意时拿出来以彰显他的身份,而在村里他却抽着廉价的白盒红梅。三岔村曾经是一个偏远封闭的小山村,就连接收孩子开学日期的消息都要通过村头的喇叭。然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它所面对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随着魏子淇致富的欲望日益增强,他的焦虑也终于带给了整个家庭。他开始像城里男人一样醉酒不归,他和他的妻子曹春梅也开始爆发了矛盾,当财富开始积累,幸福感却也开始此长彼消。

  很多时候他们的痛苦又是因为这个社会变化的太快,不断地抛弃旧事物又建立起新事物,而他们却不合时宜的用一种固有的思维在应对这些变化。比如已经在生意上有所成就的魏子淇在面对孩子的体弱多病时做出的举措和却他所制造的财富完全不符:给孩子改名字以此改变孩子缺水的命运。对此,何伟幽默地写道,很多中国人饮水不足,以这个孩子的饮水量,不需要算命也能推测出他命里缺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村民家中的布局:丹佛天际线日历正对着人民解放军的坦克模型。新旧势力的交锋就这样存在于普通人家的细枝末节,很多人以为魔幻只存在于未知的远方,殊不知自己已经身处其中。这样的世界,有谁看得明白呢?

  中国在二十年间走完了很多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这注定造成逐利的过程中思想上的匮乏。只是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而一些人却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可是这样的敏感没有意义,不管是否情愿,在这样变化着的时代,每个人只能被裹挟着前行。曹春梅很敏锐的感觉到了事物的变化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握范围,于是她向城里来的游客请教后决定信佛,并且把佛教神龛请回了村里,并开始读佛教的书,以此来平复她日益浮躁的内心,但即便如此,她还是要为了餐馆的生意去厨房杀幼猪,猪的血溅在身上,她总是心里反复着:罪过罪过。这一切,好像都充满了象征意味:那幼猪是融入这逐利的社会所不得不经历的:关系、焦虑;而佛教神龛在那里静静地安放着,那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难以企及的心灵寄托。

  3、

  何伟说,写下这些文字就像是在远处看着自己昏倒。对此我深信不疑。他在中国的几年审视着这个国家的过程中也在审视着自己。也许是一个外来者的身份的原因,他总是对每一个事件保持着敏感和好奇,却又从不妄下结论。从他的文字中经常感觉到对一些现象的不适应,却很少有直接的否定。读《寻路中国》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方式产生变化的过程,对事物的认知尽力的深入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

  很多时候我们都印证了那句话:当局者迷。我们忙于应对这个时代的日新月异,却很少有人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个国家。我以为我已经对中国足够熟悉,看过一个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后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种麻木。

  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便利本应该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更加清晰,然而事实证明那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在海量的信息中人人都迷失了方向,真真假假剥夺了我们的思考。经常能看到关乎国家荣誉的事件的带动下,一些具有煽动性的爱国标语、标题,却又在恶劣的社会问题出现的时候响起对这个国家表达着愤怒、失望的声音。很少有人真正独立的思考并且做出理性的判断。

  即使十多年过去,何伟注意到的中国人对口号的热爱依然存在,并且已经依靠着媒介的便利传染给了整个国家的人。每一次煽动都是一次虚假的狂欢,每一次全民的愤怒又引来哀声一片,而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两个极端的中间地带,那里才是我们多数人所处的位置。

  《寻路中国》是彼得海勒斯在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江城》相比,笔触及思想成熟了很多。感谢译者李雪顺老师及作者,将书名确定为《寻路中国》,自驾游在寻路中前行;外国人在寻路中看中国;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亦在寻路而为;我们从阅读中也在思考,身为中国人,真得认路吗?

  彼得海勒斯以一名记者及作家的身份,以自驾的方式,沿长城而西进,从北京深入到京郊怀柔三岔,驾乘至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温州走访。那一段段长城废墟告诉大家农村正在逝去;三岔由贫困落后的偏僻乡村正在实现着转变;而浙江温州呈现的是中国农业向商界进军的新模式:低投入、低质量、低盈利。

  彼得海勒斯更像一位社会学家,他深入农牧民家庭、社会底层人物、温州小厂老板及打工者、游走于开发区、破败处的低俗演出队中,以体验和真实向我们呈现了看似熟悉但的确陌生的乡村、人群、官员、老板的生活、生存方式及智慧。他的描述给我内心的触动非常强烈,原不知情中国的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前进的魄力、横扫一切的势头等如此之多。

  彼得海勒斯以真实的视角、敏锐及富有哲理的思考抛给了我们诸多思考及结论。诸如违法行车、不按合同办事、出尔反尔、游走于法律的边缘、潜规则等等,但更发人深省的如下:

  1、中国政策的不稳定性。由于政策的变来变去,使人们无暇思考,只能认为时机来了即抓,从政策层面导致了人们的短视行为。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使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个人也失去了长远规划,使大家做出了有钱今天赚,有利今天获的迅速行为。

  2、长城、农村消失,大量的劳动者涌进了城市、工厂,生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残疾孤老等,作者此书写于10年前,但现在空村现象、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已然十分突出,造成了恶性循环,显性的问题已经无法回避。那么,作为一个国家、政体,是否应该思考政策的稳定性?

  3、勤劳、俭朴似乎正在消逝,像党支部书记那样能干的女人不再是健康、向上的表现,而忸怩作态,佯装不识五谷、不操劳作或家务正在媒体中大肆表演。到处都是光鲜的色彩、歌舞升平的场面,而真实的落后、贫困、谦虚、学习是否还在?

  4、经济腾飞了,人民富裕了,但真正的信仰、文化是否也在提升?多少人在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甚至连信奉宗教也抱有一种实用主义,寻求一种慰藉,填补无法填补的内心空虚。几人能够静心看书,几人能够在旅游的过程,慢下来、看下来、思下来,很多都是走马观花,以走过多少个国家及地区为荣,向朋友的一种炫耀。

  5、经济发展中的潜规则是否还在,并将永远存在,我说不清,想不透,希望消失、灭亡!

  不得不承认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有一丢丢不屑,目录:城墙,乡村,工厂,我以为我很清楚这三个词在中国的语境之下代表了什么 ;另外一个外国人来写中国,又能见出多少中国的本质?而且为什么中国要由一个外国人来描述(一点盲目又狭隘又自卑的爱国主义情怀作祟)。所以到手已经一年多了,直到这个暑假实在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才硬着头皮持续读了下去。

  或许是第一章城墙部分离我生活比较远,难以引起共鸣,所以前半程的阅读有点枯燥,除了佩服何伟艰苦却丰富的长城自驾游,愤慨政府对于长城古迹保存与研究的忽视外大概只有租车公司的王师傅能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象吧也是我所理解的中国生意人的典型之一了。

  直到第二部分村庄这才开始真正touch my heart,儿子魏嘉生病住院的波折,父亲魏子琪倚靠长城经商事业的发展和初涉正直的失利,母亲曹春梅憋屈的生活,绘出了一幅中国家庭的典型。同为女性,我同情曹春梅,在这个家,她没有多少的话语权,只是一如既往地辛勤劳作。在何伟的笔下她似乎并没有从丈夫的日渐上升的经营中获得多少幸福感。魏子琪与村里党支部书记的正直斗争再一次证明了官这个字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分量。即使面对如此能干的魏子淇的竞争,即使面临村里对于自己私吞公众利益的质疑,只要镇里官员一句话,她又能顺利连任。所以要说中国最小级的行政单位还是要算村委会吧。

  工厂部分在我心中可算高潮了,何伟选择浙江的温州作为观察点(想想淘宝上的9.9包邮就知道温州的小工业有多么典型了),以内衣调节环生产厂商为主线,带出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野蛮生长。读完不得不感叹原来政府还有这样的角色。

  忽然感悟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从前不相信的事,到头来生活给出了有力的理由说服了我。本书也是如此,何伟用他敏锐的视角洞察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用个体命运的变化来表现社会的演变,难得的是他可以不受美国的思维逻辑,对于中国式荒诞他能理解。字里行间也没有透露出讽刺与轻蔑,而是作为一个记者的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所以我读起来也毫不反感,反而从他这个局外人的视角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所谓身在此山中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我曾以为我很了解这个国家,很了解我所生活的地方,现在看来似乎太沉浸于自我世界之中,我甚至不知道我应该怎样称呼那些人,我甚至不了解都发生过什么事,我以为一切都像大家所表现的那样和谐与宁静。可是,我应该意识到,背后的背后,波涛汹涌。

  年岁渐长,对于正直与公众层面越来越少的关心,我所关注的只有利益相关,只是自己这一方小小世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迁,好像对于自己都没有多大影响,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轨迹直线式奔向死亡。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这个国家最明显的变化不是正发生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身上吗?一如本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不过可惜的是这本书描写的是1-0年以前的中国,18年,这个国家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呢?真实的面貌又是什么样的,现实还是那么荒诞与魔幻吗?教育事业的投入比例有增长吗?(对不起,我还是个学生)

查看更多
标签: 小学生 文明 礼仪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67998/
观后感推荐
热门观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