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热烈而又烂漫的夏天
注定着不寻常的旅途,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进行。没有轰轰烈烈的战鼓齐鸣,只有狂风如割波涛如怒的风雪前路;没有胆战心惊的回眸凝望,只有坚定向前观察冥想的智者目光。
寒风席卷大地,严寒吞噬生灵。为什么人类要来到这里?为什么后继者里多了中国人?为什么要在极寒之地让青春匆匆流逝?为什么?
急切地翻着这本《暴风雪里的夏天》,作者只是记叙着他随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两次出征。
因为从一名记者的角度来写,书中不乏生动有趣的细节。有一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给作者讲南极磷虾。比如要弄清磷虾最大维持捕捞量是多少,不仅需要知道南大洋有多少磷虾,还要了解它的生物学特性。像磷虾的寿命现在就是一个未知数,而平均寿命就决定了它的年增长量。假如磷虾的现存生物量是4亿吨;如果平均寿命是2年,那么就可以知道它的年产量是2亿吨;假若平均寿命是4年,那么年产量就要减为一半,仅仅只有1亿吨了。这一点对于合理捕捞磷虾,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读下去, 我渐知道在小小的磷虾身上,生物学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这磷虾只是南极的冰山一角,而南极极大的魅力也是这一点点的总和吧?南极仿佛一位戴着面纱的神秘少女,只羞怯地给人们一个蒙娜丽沙般的浅笑,却再也不能淡出人们的视线,科学家们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一睹其真容呢?再看这一段:懒洋洋的海豹一声不响地在那里酣睡。我走到它的身旁大声吆喝,它也仅仅睁开血红的眼睛,轻蔑地瞅上一眼,或者不耐烦地抬起那小小的脑袋,似乎抱怨道:干嘛那么讨厌,你嚷嚷什么?!更是妙趣横生。而科学家们透过自然奇景看到却是海洋生物资源与地理大发现的价值。神秘大陆,更是科学宝库。千难万险,又怎能阻挡心怀科学理想的勇士们的前行步伐?科学的魅力,又怎么说得清道得明?
也许世界上没有太多的为什么,仅凭热爱就足够使一个人充满斗志,披荆斩棘。然而世界上似乎又有太多的为什么,等待我们探索,探索,再探索。出于热爱的探索,即使在艰险中缓缓进行,也不会沦为无意义的耗费生命和青春。在自我实现和外界压力的矛盾中生存的人却总能自然地使贫乏的生活流溢着王族的光辉。曾有南极精神一词来形容这些科考队员,他们不是圣地亚哥式的勇士,进行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但爱也正是他们精神的支柱,因为热爱,从未被打败。
在旅程之余,作者还给同行的科学家画像。那胡子拉碴的脸膛,那留着冻伤痕迹的脸颊,那熬得通红的眼睛这样细腻的描写怎能不让人心弦一颤呢?艰苦的鏖战,风雪的搏斗,夜以继日的拼搏都没有打倒这些为了心中的科学理想忍受艰难困苦的铁汉。然而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叩开冰雪王国的大门,在南极的旷古荒原筑起了新的长城长城站时,在场的科考队员一个个激动地哭了。他们有的每们默默地落泪,有的低着头忍住眼眶里滚动的泪水,有的激动地抱头痛哭,有的推门而出,跑到暴风雪的旷野里
读着读着,我意识到了这次旅途截然不同的意义,科学之爱与祖国之爱已然结合在一起。从库克船长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到现在,两个世纪已经过去。从勇敢的阿蒙森、斯科特登上南极极点,也快80年了。然而,这一次,扬帆起航的是中国人;这一次,南极大陆上多了我们的足迹;这一次,飘扬在南极的是五星红旗!
《暴风雪里的夏天》,我再次读着书名。突然发觉这似乎不仅仅是科考队员在夏天前往南极的客观叙说。夏天的激情澎湃,夏天的活力与火热,不也正应着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探险南极,科教兴国的赤诚之心与火热的科学情怀吗?星星之火,难道就不能穿越风雪,融化坚冰,让温暖与热情留在千古荒凉的冰雪王国吗?
夏天,热烈而又烂漫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