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由王阳明创立,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致良知同时也是知行合一,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公司员工读《致良知》有感精选3篇。
心胜,首先是在内心中战胜对手,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确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不行那是肯定要败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信心未必会赢,没有信心则一定会输。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可见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自信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只有对你所要做的工作充满信心,你才有可能成功,否则你则一定会失败。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更是如此,面对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如果还没有开始干就有了畏难情绪那是肯定做不好这件事情的,面对领导下达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首先要充满自信感觉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够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要有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充满自信的干下去,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一定会水到渠成的。反之,如果对自己没有自信,老是害怕自己干不好,即使你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也会由于你的心态不行而导致最终的失败。这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参加高考一样,有些人平时学习成绩很出色,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这里面心态就是很重要的一环,而如果你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而又非常的自信,那你就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的。人生就如同有很多考场一样,面对各种考试我们只有心胜才能够通过各种考试,最终走向人生的高峰,反之如果心败则经受不起各种考试最终落败,人生终将暗淡。
总之,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就如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样,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自己充满自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属于我们的光辉岁月。
在《告谕浰头巢贼书》一文,是阳明先生在江西剿匪的时候所作的招安文告,第一段是施之以威,借着打下桶岗,横水两地山贼的胜利,压制还未被剿灭的浰头山贼的气势。第二段则是动之以情,让山贼自己回忆造反心路,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三段是晓之以理,从实际利害出发,告诉山贼投降才有活路,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敦促他们自己速作决断。最后一段则是三者皆有,糅杂在一起,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了阳明先生的智慧和对对方心理的把握。
实际上,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王阳明对善恶的剖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善人也都有个恶人,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线。在工作当中,认真履职不辜负每位消费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责让消费者不满意就是恶。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服务质量。
致良知,是使心本有之良知得以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这样,人就可以为贤为圣。圣贤功夫从庙堂、书斋走向市井、村落。这就是他所谓的满街是圣人的含义。他提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由他提出的这些儒学的经济伦理是前所未有的。显然是当时士农工商四民职业观松动的一个注解,也是他企图打破传统的荣宦游而耻工贾的价值观之举。正因为如此,他的致良知说,为商人、窑工、樵夫、灶丁、田夫等民众所乐于接受。不少人投其门下,并为弘扬与发展其学说作出了贡献。他的高足王艮继承与发展了他的学说,创立泰州学派。王艮承于师又不同于师。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他较之于其师,走得更远,而距野老村夫更近了。其徒陶匠韩贞以化俗为任,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秋成农隙,则聚徒谈学,一村毕,又之一村。泰州学派后学李贽又把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加以发挥。他引入迩言的概念,以此来概括反映百姓日常生活情趣、心态的流行通俗话语。认为迩言才是真圣人之言,亦即王艮所说的百姓日用。他肯定先儒所讳言、反对的对利、欲的追求,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又提出夫私者,人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私既是心,自然亦即理。在这里,李贽把穿衣吃饭等人生的基本要求、人对物质和精神的欲望、对私利的追求等,都视之为道,合乎天理。剥下了程朱一派新儒加于道、天理之上的圣光,还其赤裸裸的日常生活的情态。在当时,实是一种惊天动地之举。尽管他被当道者所迫害至死,但他极大限度地把儒学俗世化和社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