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读后感:DNA,能决定什么

更新时间:2025-01-08 02:49:43 观后感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成长关键在于父母家庭和环境给他们的影响。很多时候,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它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DNA。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天生非此读后感:DNA,能决定什么,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天生非此读后感:DNA,能决定什么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的朋友不愿意生孩子了。无论是开放二胎还是收取单身税,都对这个群体没有影响,大家自顾自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猫狗双全才是人生赢家。

  当然我本人也是如此,在外人看来原因不外乎:

  养不起。

  更喜欢工作。

  不愿意承担责任。

  但这个群体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者,不生只是因为不敢生。换句话说,从小到大我们吃了很多苦,自认身上没有皇家基因等着继承,更担心把自己身上不好的基因传给下一代。

  未来不可控,人生不可期。

  然而儿童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家奥利弗詹姆斯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基因只能决定我们的外貌和智商,性格、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

  也就说,基因可以使所有人都掌握语言,但真正使用哪种语言,完全取决于父母和社会对我们的教育。

  奥利弗詹姆斯将研究和观点写在了他的新书《天生非此》中,他想告诉我们如何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如何打破代际遗传的魔咒,如何养育孩子。

  01

  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身边的朋友,一个人的三观一半来自于他的家庭和朋友,一半来源于拥有的知识和身处的社会。

  想进一步了解一个人去和他的孩子相处一下,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拥有怎样的色彩源于父母和环境的养育。

  三四岁的孩子招人喜欢,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世事所染,七八岁的孩子容易被人厌烦,因为他们毫不掩饰呈现出父母身上不被喜欢的品质。

  下面四种方式,是所有人难以逃脱的魔咒。

  一言传,你说他听,所有父母都喜欢孩子可以按他说的做。然而孩子喜欢的方式按你做的做,孩子拥有辨别能力,他们会判断父母说的和做的不同。

  按我说的做,而不是按我做的做只是父母的一个美好愿望。身教大于言传。

  第三种是身份认同,如果说身教是一种模仿,那么身份认同就是孩子通过代入父母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孩子将父母言行代入自身,并将其当做自己本身的一面。身份认同的根源是爱或者恐惧。

  最后一种是虐待,虐待并不单指身体上的虐待,冷暴力、嘲讽、威胁、恐吓、情感虐待等都属于虐待。虐待会开启绝望而强制的机制,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重要的成因。

  2014年的某天,25岁的英国模特皮驰斯 盖尔多夫被发现死于家中,死因是吸食海洛因过量。尸体被发现时她11个月大的儿子独自在身边玩耍,无人照料。

  2000年的某天,41岁的主持人葆拉耶茨被发现死于家中,死因是吸食海洛因过量。尸体被发现时她3岁的女儿独自玩耍,无人照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更相似的是,葆拉耶茨是皮驰斯的母亲,皮驰斯死前曾在推特上发布一张她童年的照片,照片是她和她的母亲。皮驰斯说,她觉得母亲葆拉一直活在她的身体内。

  奥利弗詹姆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皮驰斯一出生就被关在地下室由保姆照顾,6岁时母亲葆拉爱上了一个摇滚乐手并与丈夫离婚。

  对皮驰斯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离婚后皮驰斯只能和不喜欢她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每6周才能见一次精神上的母亲,曾经的保姆。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是弱小的,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学会察言观色,皮驰斯就是如此,不受宠的她主动学习母亲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做出一副母亲喜欢的样子,久而久之与母亲形成了强烈的身份认同。《天生非此》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认为这也是皮驰斯悲剧的根源。

  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虐待,即是通往天堂之路也是进入地狱之门。

  0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写照,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睡的越来越晚,笑容也越来越少。

  对小朋友而言懂事儿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儿吗?

  莫扎特、贝克汉姆、泰格伍兹,他们是无数人的奋斗目标。懂事儿的莫扎特3岁起开始练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为贵族演出,是我们眼中的天才。但大家忽略了一件事,6岁前莫扎特已经完成了3500小时的练习。他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母亲也热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他们给了他正确的音乐指导。

  当所有成员都回家休息时贝克汉姆依然在球场练习。

  泰格伍兹9个月大时,就会坐在婴儿高脚椅上看父亲将高尔夫打到水杯里,3岁时就可以用48杆打完前9洞,4岁时已经成为一家高尔夫杂志短文的主角。

  所有的天才都是长时间专业化练习的产物,而非生来如此。

  如果孩子主观上喜欢,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重复性练习,那是万幸。自我驱动好过任何外力驱动。

  如果强迫孩子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就会抢占他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在减肥与美食之间纠结着,节食减肥后会迅速反弹,这是因为节食后很容易暴饮暴食。对健身的态度更是打一天鱼,晒一周网。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在这里付出自控力,他一定会找个发泄口。正如弗洛伊德说的,抑制自身真正欲望的代价就是,欲望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而可能十分不理智或让人费解。泰格伍兹泛滥的性交就是例证。

  小天才不一定是幸运,小恶魔看似不懂事,但敢于表达自我,拥有孩子的本性,也不一定是不幸。

  这主要看父母想让他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了。

  0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底层的共性需求。

  这是生理层面的划分,那么从心理层面讲,所有人的共同需求是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认为是自我决定。

  大量的实验表明,自我源于童年以及随后的生活环境,在这一时期内在动机和目标都能够不断演化,而不是取悦威胁(如父母、老师、上司)。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有一种观点认为给还快乐是深远,但本书作者认为,快乐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大多源于物质。追求快乐是一种危险、徒劳的尝试,是一种空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是深远,但物质终有用尽的一天,那之后将会是无尽的深渊。

  真正的深远是给帮助孩子保有完整的自我,尊重他的意见无论他多大。

  当他是为了自己做事,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是,就可以动力满满。同时,自我决定可以将情绪健康与对于常规成就的追求平衡起来,既有所成就又可以健康成长。

  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中有一段话戳中了大众的神经: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想拥有什么样的孩子就给他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傻瓜,都是环境惹得祸。

  基因能决定的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产检排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

  生与不生都是一种选择,选择权始终在我们手中,《天生非此》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龙应台对儿子说过,象棋里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 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 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 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我想说,卒子过河前只能前后移动,过河后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我们手中握着自己的人生遥控器,慎重的做出每一个重要决定,不要被外界所干扰。如果还没想好,就请一路向前。

查看更多
标签: 鸿门宴 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77216/
观后感推荐
热门观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