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圣节的晚上,终于把《围城》看完了,所以我又来写读后感了。其实我也没什么想写的,但是看完一本书不写点感想什么的,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没认真看书一样,所以,我就来记流水账了。
这本小说很特别,故事情节性没那么强,更多的是作者语言的诙谐幽默,辛辣讽刺,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既然是小说,当然首先就要提一下书中的人物,《围城》里男人、女人都很多,尤其是女人,苏小姐、鲍小姐、唐小姐、孙小姐、刘小姐等等,开始看的时候完全分不清楚谁是谁。男人的话,主要就是写方鸿渐了,不过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所谓的男主光环,方鸿渐也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从头到尾。剧情也是进展的比较慢,写得都是些比较琐碎的生活,虽然背景设定为1937年后一段时间的乱世,但是情节跟时代背景关联不大,作者着重于对复杂人性的探讨。不像金庸的武侠小说,男主受尽磨难,终有奇遇,练就神功,然后就是乱世江湖里的儿女情长,加上金庸擅长于在宏大的历史架构下刻画人物,文笔细腻而有文采,加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浪漫唯美的爱情,所以应该会比较吸引年轻的读者。读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我都不怎么喜欢,虽然“唐晓芙”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但是就像杨绛女士在后序中说得那样,她的形象性格并没有全面展开,有的只是一个浅层次的、模糊的印象,所以很难对她进行评价。
关于这本书,大多数人都熟知的一句话就是“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当然是对方鸿渐婚姻状况的最好描述。方鸿渐与孙柔嘉莫名其妙地结了婚,婚后争吵不断,最终闹翻。而杨绛又说若让方鸿渐与唐晓芙结婚,再吵架闹翻,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能阐发的更加透彻。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反正结婚之后会发现娶得总不是对的人。好吧,说到这里,我就看到很多网友发评论对这句话大为赞同,仿佛已经看透了婚姻的本质,对婚姻充满了悲观与绝望。钱钟书的这句话包括整本书似乎都充满了悲观色彩,很多读者总是容易自行代入,将自己的生活与书中的生活等同起来。但是“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他描写的只是生活本身,只是向我们展现了“方鸿渐式”那一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爱情、婚姻、人生。婚姻的悲剧、前途的迷茫、灵魂的腐化,这些都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若方鸿渐对人生和事业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爱情和婚姻有理性的判断,主动把握生活而不是陷自己于被动中,那么也许就不会被动陷入一个又一个“围城”了。
另外,对于婚姻的“围城”,我还想引用金庸晚年对《笑傲江湖》修改后的结尾,“令狐冲一生但求逍遥自在,笑傲江湖,自与盈盈结褵,虽偿了平生之愿,喜乐无已,却不免受到娇妻温柔的管束,真要逍遥自在,无所拘束,却做不到了,突然之间,心中响起了《笑傲江湖之曲》的曲调,忽想:“我奏这曲子,要高便高,要低便低,只有自己一个人奏琴,才可自由自在,然如和盈盈合奏,便须依照谱子奏曲,不能任意放纵,她高我也高,她低我也低,,这才说得上和谐和拍。佛家讲求涅磐,首先得做到无欲无求,这才能无拘无束,但人生在世,要吃饭,要穿衣要顾到别人,岂能当真无欲无求?”涅磐是‘无为境界’,我们做人是‘有为境界’,在‘有为境界’中,只要没有不当的欲求,就不会受不当的束缚,那便是逍遥自在了。”就像《火影》里的“羁绊”一样,哪个浪子不想有个家?若有爱你的父母、真正的朋友、理解你的爱人,谁又愿意居无定所,无依无靠,在外漂泊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把握一定的度,那么人类也就不会“进去了想出来,出来了想进去”这样不断折腾了。
最后,想说一下,《围城》不仅仅是对婚姻的思考,包括人生、文化等等,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对于部分读者所持的悲观观点,我反而更能在书中发现积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