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克莱默夫妇】这部电一影,很早以前就听说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看,看之前总是会有一种期待,用姚斯的术语就是期待视野,我设想的是描写一对夫妇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相濡以沫,实现了一爱一情的升华的主题,刚开始乔安娜离开家的时候,我想他们以后一定还会走到一起的,看完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影片写的是父子之情,这个主题似乎在【西雅图夜未眠】、【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中也表露过。
女主人公乔安娜不堪单调无聊的家庭生活,其实她是厌倦了早已规定好的符号化角色:做一个妻子、母亲、女儿,这也是传统女一性一的社会伦理定位,她其实最想做的是女人,因此她离开了克莱默,离开了孩子,真正做了一次职业女人,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女一性一主义者最基本的主张,她们不愿意自己生下来就有一系列固定的角色,从女儿做起,然后做妻子,然后做母亲,她们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们渴望投入这个大千世界而不是局促于一室之内,她们渴望做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人。这种想法是很正当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这一切归于男人,似乎不太合适,尽管男一性一在女一性一社会角色的规定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作用,但是还受到了女一性一本身的一性一格等感一性一特征的限制,乔安娜其实也是有一种母一性一的一性一格的,她并不能完全抛开家庭的一切,尽管故事的结局并不身份完美,但是这个结局也许是最好的,因为乔安娜既无法做一个传统的女人,又不能完全割裂与家庭的关系,只能选择这样的途径,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直在想,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是需要一种距离的。一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与家庭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完全投入社会与家庭也是不行的,至于哪种距离是最合适的,那就要看个人的智慧了。克莱默就是没有把握好这种距离,完全地将自己投入社会一性一的职业与角色中,忽视了家庭的温情,而乔安娜也是没有把握好这种距离,完全地将自己投入家庭,他们都是极端的零距离,因此双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这种距离,幸运的是,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因此可以说都寻找了自己所要的距离。
其实我很欣赏像【特洛伊】、【勇敢的心】、【角斗士】这些大片,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这些温情脉脉的家庭伦理片同样也会给人感动与启迪,一种是一陽一刚之美,一种是一陰一柔之美,人生也是这样,既需要戎马关山塞北的豪放,也需要杏花春雨江南的婉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