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
一
鲁迅先生的《野草》中有连续七篇都以我梦见开头,这样一种形式显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但据我所知,还从未有人对此作出过任何有价值的探询,以至于那七个我梦见矗立在书中,有如晦暗沼泽的七块界碑。
先生这数篇文章,是对梦境的真正卓越的描述,是先生对于自身非存在之深渊的窥视。如果不能了解梦境,便无法了解这数篇文章甚至《野草》。
二
在诗人写作下,作者往往把对梦境的描述转换成为对梦想的描述。因而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形便是从未有过适宜的关于梦境的描述,因为关于梦境的描述其实是梦想描述的一种折射。因而长久以来,梦境仍然是一块幽深晦暗之地,极少有人真正涉足。它持久地引起人们的惊讶以及种种不着边际的猜测。
我相信即使是现代人也无法完全割舍占梦术所带来的诱惑。那不仅仅仅是一门捕风捉影的艺术,同时它也宣称自己是一门关于窥视内心欲望的科学。在弗洛伊德的《释梦》中就是如此。弗氏对梦境的结构带给了卓越的分析,但一涉及到梦的资料,便依然回返到占梦术的陰影之下。
三
梦境是基于身体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就如同在身体表面的舞蹈。也能够说梦境是劫持者,劫持着我们形而上学的身体。梦境与身体相关,一如文化与政治相关。如果说政治是文化潜在的身体,那么文化也恰好正是在政治之上开出的种种纷繁的梦境之花。或者我们能够反过来说,如果说身体是梦境潜在的政治,那么梦境也恰好正是在身体之上开出的种种纷繁的文化之花。关于梦境的政治学,弗氏早已启其大端,不必赘言。但时至今日,梦境的处境其实更为类似于东方学中的东方,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务必被别人表述,这一处境将长久地持续下去。
四
梦境是日常生活下撕开的裂口。日日夜夜,或者严格来说,日夜日夜,我们都毫不在意那种分裂,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倾向于消抹掉我们的夜晚,使之成为欲望练习,或者,死亡练习。据我所知,作为小说家的泰戈尔关于梦境以前提出过一个真正的问题,如果夜晚的梦境延续起来,那么白天生活的真实性会不会大打折扣呢?或者也能够如小说家史铁生那样发问,如果一个人做梦,到死都没醒,那么这个梦还算是梦境吗?
五
再来分析梦境。其实在梦之情境这一特殊空间中,梦的资料无关紧要,无论其是对于愿望的发挥,或是对于记忆的发挥,或是对于感觉的发挥,那都无关紧要。事情的关键在于,梦境为我们带给了一个纯粹情绪化的氛围(情绪空间),大致说来,此种情绪氛围即是梦境本身。在此情绪空间中,心绪透过种种情境得到演练。梦境是非控制性的,它的追溯无法预期,大部分只能事后遗忘,或得到几句相关不相关的描述。然而余存的梦境完全有理由使自己成为永恒的,因为我觉得,梦境对于情绪的体味丝毫不逊于我们的日常经历,甚且犹有过之。我怀疑心绪在梦境中往往是加速运动,因为我从梦中醒来往往是由于难以承受那样的高速。
六
想象一种无时间的空间,既非瞬间又非永恒;再想象一种时间混乱的空间,到处零散的时间碎片拼接不上;再想象一种时间中断的空间,陷身其中的极度焦虑。梦境中的时间是对日常时间的反讽。
七
我怀疑梦境中的视角得益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在梦中,不透过任何镜子,我能够看见我的背影。在梦中,我的目光无处不在,兵分几路,分头营造出一个视觉统治下的空间。或者,那究竟是谁的目光?那目光但是假借了我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