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去过北京,更没有见过故宫和长城。即使早已看过各种图片,却总有一些微微的遗憾。但我在一本绿白皮的书里,找到了答案。
第一次看《城南旧事》,是在母亲的威逼下读完的。唯一记得的只有里面的驴打滚儿和挂落枣,是很好吃的。每一次看到这儿故事早已忘了,甚至都读不懂,只囫囵吞枣的过了一遍。
第二次看《城南旧事》是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吧,这是的我依旧流连与驴打滚儿中 ,但也能稍稍读懂疯子秀贞和妞儿的事,可却仍不明白为什么她们就死了,至于兰姨娘,那就跟读天书一样,拆开的字我都认识,但一合起来就云里雾里了。
第三次看当属这次了。这一次我终于明白了她笔下的北京城南。
惠安馆里有个疯子叫秀贞,为什么她疯了?因为她的孩子小桂子被抱走了。
我在井窝子认识的妞儿,总是挨爸爸的打。
当我读到秀贞的脸上有两个浅浅的泪窝儿,好像也有个人,像极了她。这类似的话语时,我总会想起妞儿,那个文中也有着泪窝儿的女孩。
再翻过几十页,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验证。妞儿,果然就是小桂子,她是秀贞的女儿!
可是朦胧间,妈妈和宋妈的话让我感到一阵寒意:妞儿,不,小桂子和秀贞死了,她们怎么就死了呢?
再后来,我们搬家了,搬到了新帘子胡同。我发现了兰姨娘和爸爸、妈妈的复杂关系,也朦胧间懂得了什么。于是,我总是跟在兰姨娘身后,撺掇他和德先叔
还有,还有爸爸的夹竹桃所引出的一系列事。(星辰ww)
一本好书,情感是事例根基,而表达方式就是上面的花瓣。《城南旧事》总能吊起我的胃口,牵引着我的情感。让我因它哭或笑,也许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每当我下笔写时,我总能想起《城南旧事》,事例是干枯的,但语言的表达让它生动感情为它增色。
18世纪19世纪的城南在那时并不奇怪,匆忙的人们不会注意街边的驴打滚儿,但当那浓郁的京城风味儿,放到现在却总能让人驻足。
如果你现在空闲着,就拿起笔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看法去记下这一件件事,这一件件关于自己的事。
若要说起旧这个字,什么东西旧的反而更值得怀念呢?想来想去,却在一本散发着书香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它。
包着黑糖的黄米面做成的驴打滚儿,还有一捧烤的倍儿干的挂落枣,都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京城味儿。我来到了这里20年代末时的北京城南的一个小胡同里。
走过惠安馆,我看到了英子和那个疯女人秀贞。秀贞的脸尖尖小小的,明明亮亮的,很讨人喜欢,可为什么那张脸上总是布满忧郁?是因为小桂子吧,刚生下来就不见了踪影,真叫人怜惜。
来到西房,油亮的小鸡正在啄着米粒。妞儿?我喊了一声,没人应我,想必是在井窝儿吧
提着兰姨娘做的西瓜灯,漫步在这京城的街道里,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