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难以入睡。因为害怕死亡,虽然那时还没有对死亡的深刻的哲学理解,但只要想到自己消失后就不会有任何痕迹留在这个世界上,心就会“咯噔”一下,陷进淡淡的害怕中。总有一天,上演着和其他人同样的结局,永远作别亲人与朋友,化为思念的尘埃。
突然发现,生没有永远的决心,死却是永恒的事。
所以,一定要将自己的生活以一种光或影的形式穿成一种可以透过光与影的物质,让她在这颗星球的泥土上,为自己所爱的人生根,发芽。
第二天,就带着革命的热情去听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哄骗:大家记得今天的作业是一篇日记。
“好”。“的”。
写什么呢?还是会习惯性的翻开作文书。嗯,这篇不错呢,可我们学校没有花园啊。哈哈哈,这篇太搞笑了!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口吃的呀。
记忆中那个愚笨的自己就这样每天埋头寻找着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文章,再通过我的编排,演绎成我的生活。那日记本上五彩的生活,却是一个巨大的空洞,要到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早就被它吞噬,悄无声息。
随着毕业考试的来临,我也停止了盗版别人生活的犯罪活动。
上初中后读的第一本名着是《安妮日记》。评论家们说,这是一本蕴藏着希望的光的书。当时陷入学习鏖战的我,没有读出一点光的影子,亦没有点燃我的日记热情。真正让我提笔写日记的,是我不断下滑的成绩。天天对自己说:“Tomorrow is an othr day”;天天质问自己问什么不努力?随后再读几遍,觉得那不应该日记,应该叫“明天会更好之格言集锦”。家人与朋友,是别人文章中的赞咏对象,在我的日记里,却了无踪迹。
初中毕业,再翻看日记时,才发现这么多天的血泪史,只是一张成绩单。同学们的笑脸,离别时应有的惆怅与感伤,爸爸妈妈的汗水,爷爷奶奶的健康,已经被删除很久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被记录下来。
我很羡慕许多同龄人,可以写出那么多细腻温暖的字。他们幸福的有理由,孤独也精彩。可我的青春从一开始就是空白。
我买过许多漂亮的日记本,买过许多彩笔。期许自己的日子也活成像它们一样斑斓。越是想执着于一个写作的梦,越踏不进所幻想的世界。被困在门外的我,早已满脸沧桑。这种梦的偏执,应该成为日记的主题了吧!
当夜晚的我裹着一袭睡意从一堆数学习题中艰难地,缓缓地爬起,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摊开日记本写下:“今天太晚了,我要睡了”,我就意识到,我这一生,是留不下什么痕迹了。
我亲爱的日记,如果我写不下,就让我好好活吧。在生活的每一瞬息,留下我最真的样子。
这个世界本不真实,我们活在彼此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