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化作文
我演讲的题目是《为家乡的变化喝彩》。我的家乡是位于石首西南的一个名叫栗林咀的小村子,这里绿树成荫,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是个风景优美,百姓乐居的好地方。
但昔日的家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村庄里的人们大多居住在低矮的土墙瓦房里,一到刮风下雨,屋里漏雨,到处摆满了接水的盆子桶子,人们苦不堪言。连结村庄与公路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黄泥小道,每逢雨天,不要说车,就连人走路都十分困难,若是阴雨连绵,十天半月不能出行那是常有的事情。爸爸曾经对我讲过一件事,有一次,妈妈下雨天穿着一双崭新的凉鞋回老家,结果满腿泥泞,脚也走疼了,鞋子也报废了,那时爸爸就希望这条路快点修好,回老家的时候不再受罪。我的爷爷,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近六十年农民,曾经有二个愿望,一是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二是把村里的路修好,出行方便。
如今,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不仅让爷爷实现了昔日梦寐以求的愿望,而且让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子里,低矮阴暗的土墙茅屋不见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宽敞明亮的楼房,太阳能、空调在农村随处可见,爷爷说,以后再也不必洗澡生火、雨天怕漏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泞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如今,村里出行串门的摩托车,运输农产品的大卡车畅行无阻,爸爸现在每次回老家都是乐呵呵的,说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村村通工程不仅架起了一座座家乡通向致富的金桥,也架起了一座党和人民心心相通的心桥。难怪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多亏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们老人赶上了好时代,年轻人活在了好时代,孩子们生在了好时代!
是呀,家乡的发展令我们欣慰,家乡的发展令我们振奋,我们为家乡的变化喝彩!但家乡的发展更离不开强大的祖国,国家兴则家乡兴,国家强则家乡强!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建设国家造福家乡的过硬本领,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二)变化作文
转眼间,20年已经过去了,我已经实现了我的理想——成为舞蹈家。经过我打拼了这十几年后,我决定回家看看。当我坐上了车后,走了一会儿便堵车了。我正愁眉苦脸时,谁知,出租车马上换过了带有飞机羽翼的模式,许多出租车都飞到天空中,我不禁大吃一惊。当我走进了农村,我惊讶的连嘴都合不上了,这哪是农村,简直快比城市里都要豪华了。每家每户都不是以前的小房子,都成了别墅,每家的门口都站着两个守门机器人,它可以识别你是否和主人有关系,还可以替主人开门。当我走进我们家后,守门机器人为我开了门,我走了进去,爸爸妈妈特别兴奋。我们要吃午包,做饭的机器人走过来说:“请问主人吃什么午饭?”爸爸妈妈各自点了自已的东西后,便问我要吃什么,我说:“随便。”
后来,做饭机器人就走了,不一会儿,许多香喷喷的饭菜就端到了餐桌上。我洗完手后,便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吃完饭后,我要午休,爸爸把我领到了一个站着机器人的房间前,告诉他:“这是这个房间的主人。”机器人点了一下头,门就开了,里面的东西虽然和以前一样,但每个地方都有一个机器人。爸爸说了声:“你休息吧!”然后就走了。我由于到了一个新环境,所以睡不着了。
我正要拿起电视摇控器按,站在电视边的机器走过来,让我从电视前往后走,退出了来以外。我照做了,随后电视就开了。看了一会电视,我的眼睛有些困了,就慢慢的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电视已经关了。晚上我要睡觉的时候,才发现床头边还有个漂亮的布娃娃。我正要把她放在别处,谁知她说话了:“陪我聊天吧!”原来这是个聊天机器人。我不一会就睡着了,睡醒生,身上酸疼酸疼的。一个专门捶背的机器人走了过后,给我捶了几下,一下子就不疼了。在这里住了几天后,我都舍不得回去了。总觉得农村比城市也好,也不知道在城市住惯了,来农村有些新鲜感。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家里都是机器人,更不用自已动手。多舒服的生活。
(三)变化作文
每当我听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可我要去寻找光明……”这句诗的时候我都会感慨。
这是多么伟大的诗句呀!我也渴望我自己能看见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但就在不久之前,我在新闻中看到了一则超越道德底线的新闻,无法让人相信这是真的……
“一个孩子在一条小巷中被车撞倒在地,肇事司机逃逸了,之后几分钟里面有不止五六个人经过这个孩子身边,却都绕开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一个受伤的生命正在路旁等待着死亡……在这段时间里,那个孩子也在不断的挣扎着,因为痛苦而颤抖着……”
“紧接着,又一辆车驶向这个孩子,这车再一次无情的碾过他的身躯……之后辆车像若无其事一般继续向前行驶……”
愤怒。痛苦。悲哀……在这一刻在我心中像洪水一般喷发出来!
无情。死亡。冷漠……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一切,更不能平静下来:这是怎么了?这还是那个所谓的社会吗?这还是人所存在的世界吗?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究竟是否还有人性?如果在那个孩子被撞后经过的第一个路人愿意上去抱起那个孩子送往医院、哪怕是报一下警、叫一下救护车……也是有莫大的帮助的,可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帮忙呢?那种所谓的正义感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正义的人都下岗回家了吗?
肇事司机的逃逸那更可谓是令人发指,自己撞到的是一个孩子,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是这个社会将来的希望。为什么逃?怕被枪毙?即逃又能怎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究还会被抓,倒不如立刻救人。也算是一点弥补。
如今的这个社会在改变,这一点谁都知道,可是在这社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人的救死扶伤观念为什么没有提高,反而与科技成反比了呢?
真是可笑,我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鲁迅先生所说的黑暗的旧社会了。
有没有人想过:假如有一天自己像这个孩子一样被车撞倒在地,躺在地上,望着一个个路人想得到帮助,可是得到的却都是一片沉寂,冷漠的眼神在自己周围徘徊,只能悄悄的接受“死亡的审判”……到那时,也许自己才会领悟生命的可贵……
不过那时候再去领悟不觉得太晚了吗……
(四)变化作文
我的家乡在贵州的一个偏僻山区。记得七、八岁时,我经常趴在爷爷的膝头上听他讲家乡以前的故事。
那时我的家乡没有公路,出门走亲戚、赶集都要走两个钟头崎岖的山路,走到集上又折回家里,人们都是满头大汗。晚上,一家人或邻居窜门来坐坐,就围在火炉旁,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唠些家常什么的。夜深了,便各自回家。第二天,又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脸朝黄土背朝天还不温饱的劳作。家乡的人们每天虽那么辛苦,但生活却那样的简单,碗里黄玉米,锅里“一锅闹”。在准备“一锅闹”之前,如果是小孩舀猪油,大人必先过目,看看是否多了,多了的话,挨批评教育还不算,还被勒令减半放回油罐。时间长了,锅里就出现了绿色锈——农村人说的“尿罐子”。偶尔见见锅里有肉影子,那无非是有亲戚来了。所以现在的大人说,以前的小孩想亲。我认为不是想亲,是想锅里多有几筷能夹得起的肉。
现在与以前爷爷讲的家乡相比,那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瞧,门前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要赶集或走亲戚,骑上爸爸给我买的自行车,写一篇不到300字日记的功夫就到了。晚上,那以前的煤油灯早成了古董,那固定在洁白墙壁上的电灯照得满屋子通明,有课桌一半大小的“铁盒子”正播放着新闻、天下大事,看的人、听的人都知道是什么回事。有时爷爷叼着烟斗,翘起脚,眯着眼睛津津有味的看着《封神榜》、《白蛇传》、《西游记》,奶奶坐在一边把头低着搭在膝头上的两只手上,不时嘴里叨念我爸爸老是不打电话回家,不时有埋怨爷爷笑得太大声。这时爷爷总要和奶奶顶嘴:“呀!我们都这把年纪、要和泥巴打交道的人了,看点电视解解闷有什么嘛,要在十七、八年前,我现在还要和石磨子打交道呢。”
是呀!家乡变化了,人们生活富裕了,爷爷奶奶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爸爸妈妈虽不在身边孝敬他们,但有了那个按下开关就叽叽喳喳的“铁盒子”,爷爷可乐开了。经常在家里邀上几个老爷爷,围着不再是“尿罐子”的油锅,倒上酒,一边喝着酒,聊着家常,一边看电视。落日的余辉下,几个佝偻的影子还在打着哈哈,继续唠着家常、还有我听不懂的“甲子”。
(五)变化作文
我的家在马铃署之乡——甘肃省定西市,这里干旱少雨,人们过着贫穷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爷爷说,从前家乡到处都是泥泞小路,路上到处是石头和土坎,走路得小心,碰到下雨天,泥水积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一坑坑的泥水和泥垢,又脏又滑,踩一脚泥水回溅,很不好受。天晴时,路上尘土飞扬,弄得人浑身是灰。那个时候,人们很穷,夏天光着肢丫子满地跑,到了冬天,一家人只能在一个炕上,晚上冻得人将头都不敢从被窝里伸出来。
奶奶说她小时候,做饭时用的是柴草,两眼曛得像熊猫眼似的,那时,没有吃的就吃树皮。每逢过年,才能吃一顿面条。没有衣服穿,一件衣服老大穿完了老二穿,老二穿完了老三穿……。房子也是土坯的,如果下雨,屋顶上就往下流水;照亮用的煤油灯,屋内也没有什么家具。没钱上学,奶奶上到三年级时就去给地主家放羊了。那时候的日子苦啊!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条柏油马路纵横交错,两边绿柳成荫,中间的绿化带的花香沁人肺腑。马路两边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屋内都铺上了地板砖。这两年,靠“家电下乡”政策,人们做饭用上了电磁炉;还有电冰箱、液晶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就有尽有。国家有政策,60岁以上老人每年有600元补助费,每家都有“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费,现在的收入是相当可观啊。
一年前,三叔因干活从工地上摔了下来,腿折了,政府给他办了残疾证,每年都给一定的补助,看残腿还享受医疗保险政策。三叔含泪说:“党的政策好啊!”。现在百分之百的学龄儿童还免费上了学。家乡的巨变是紧随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而祖国的发展是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和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中国共产党。
(六)变化作文
在往返贵阳与昆明之间的320国道线中断,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叫三板桥镇。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
最近几年,家乡的变化可多了,变得更美了。一切是那样迷人,令人陶醉,令人留恋往返。 在高高的九龙山上观看,穿过家乡的那条320国道最显眼,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动人,像一段银白色的稠带在飘动;大雨过后湿漉漉的,像一条条闪闪发光的河,马不停蹄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
人们都说家乡地形就像灶上正放的一口锅。 夏天清晨,浓雾笼罩,并不断翻腾,简直成了一片雾海,直到中午时分才会慢慢散开,感到格外清新,心旷神怡。 小镇上原有三座桥,我也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起,美国人修的有一座因建造粗陋、时间久远、难以保证使用安全而停用了。在新政府的领导下,新修了一座在旁边并排而立。就在这两座桥的上游左边是起死回生的化肥厂,下游不远处还新建起黄泥塘水电站。
特别是那昏睡多年的化肥厂,在黔江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下,居然也起死回生,重新冒烟了。走进化肥厂,绿草如茵,树木婆裟。一片片碧玉般的草坪上,柔软的小草伴随着厂区机器发出的轰隆声频频点头,向过往忙乎的工人叔叔和阿姨们致以绿色的祝福。漫步在办公楼前,有一种说不出的舒服。周围是形状各异的花圃,有的大概是迁就地形,有的又是特意设计造型。有方形的,有圆形的,也有半圆形的,又棱形的,偏僻处还有两个不成形的呢,还有的则是一座小山,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一阵阵轻风吹过,花儿、草儿随风摇曳,像跳着轻快的舞蹈。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争奇斗艳,红似火、白像雪、粉如霞,这些俏丽的花儿总算找到了展现风采的舞台,伴随着机器运转时奏响的旋律,代老百姓答谢日夜辛劳的工人叔叔和阿姨。上班的叔叔阿姨们总是提前赶到舞台,等待着、享受着……
不仅仅是化肥厂,家乡小城镇的面貌也日新月异,不断发生变化。黄泥塘水电站和南京桥水电站的建成,让大街小巷灯火通明,霓红灯闪烁不停,简直成了灯的海洋。美丽如画的住宅小区,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创造了一个个舒心的休息空间,提供了一处处修身养性的良好场所,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黄泥塘电站大坝沿边的小马路,不知不觉中也成了家乡人休闲逸乐和散步交流的好去处。漫步在小路上,两侧美丽的绿化带和电站厂房周围的花坛更令人赏心悦目,恋恋不舍。
如果你有机会到我的家乡来,你一定会发现所看到的其实比我写的家乡更美。
(七)变化作文
我的家乡是有“小西双版纳”之称的和溪,那里的旅游胜地——热带雨林远近闻名。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乡,家乡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啊!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和溪的山,冲击着和溪的水,波及和溪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暑假,爸爸又要拉我回家乡了。一提起家乡,我便满脑子的不愿意,但又柰不住爸爸的思乡之情,毕竟三年没回家了,我就咬着牙答应下来。
回想起三年前的家乡,可以说得上是“破烂不堪”。一回到家乡就必须到山上去烧香拜佛,因为奶奶家在山上。山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要骑摩托车才能上山。如果风天上山,摩托车一骑过,灰尘满天,弄得上山的人不得不把眼睛眯起来;如果雨天上山,就更惨了,泥土坑坑洼洼,被摩托车轮压过后,深深地陷了一个大坑。只要摩托车一不小心陷下去就得费好大劲儿才能弄上去,有时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呢。还有山路旁成天长着一堆堆野草,都和我差不多高了,有的甚至比我还要高,又会散发出一种恶心的臭味。到了山上,去奶奶家之前,还得过一座独木桥。走上去,桥身摇摇晃晃,令人东倒西歪的。真是一点儿安全感也没有啊。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山上就这样了,山下更不用说,连一间像样的超市也没有,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小卖部。只让人觉得“寒酸”。
现在倒好了!我们的车一到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忙又重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再看,往日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柏油路,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以前破旧的小卖部变成大超市、商场。走进一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买家们都提着手中满满的购物袋,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真是太好了!“我们又上山了。我一看山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坑坑洼洼的泥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上山十分迅速。路边的野草清理得一干二净,种上了绿油油的小草。我们来到奶奶家前,嘿!独木桥不见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石拱桥,非常坚固。一派焕然一新的景象。
啊!是改革的春风吹走了贫穷落后,吹来了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相信,和溪的未来将会景美,情美,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