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看了年级举行的关于“愚公移山”做法是否合理的辩论会,心里有点想法,想一吐为快。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讲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下定决心要移去家门前拦路的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挖山不止,并准备不畏艰难世世代代挖下去,天帝为之感动,命夸娥氏二子分别把山背走,实现了愚公的愿望的故事。这篇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想干成一番事业的人,就应像愚公那样充满信心,有顽强的毅力,不惧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记得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是在三岁的时候,妈妈以“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我好好学习。愚公移山弘扬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认准的目标就要全力以赴地干下去,即使困难重重也毫不退缩,即使竭尽全力也在所不惜,即使留人笑柄终不后悔。然而,现在想来,如果不顾客观实际而盲干苦干却又是不可取的,试想一想如果愚公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感动天帝,那他的愿望果真能实现吗? 即使是能够子承父业,经过数代人的辛苦努力,把山搬了,那付出的是何等的代价也可想而知!愚公精神虽然可敬,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光靠盲干傻干的劲头终究是行不通的,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一厢情愿地苦干,那就注定要面对失败或者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不要承望感动上帝,世上根本就没有上帝,想感动本不存在的东西,那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美梦而已。当然,面对困难,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就说愚公,门前拦着两座大山,出入实有不便,对于满于现状,乐居深山的人来说自然无妨,但对于不满意开门只见山的愚公来说,当然得设法摆脱困境。然而,挖掉两座大山实为下策,且不说单凭人力为之不切实际,就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讲也是万万不可取的。那么,就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吗? 办法总还是有的,与其一门心思挖山不止,倒不如凿山开路少些周折;要不干脆把家搬出来也比把山搬走更省事。
也许愚公真是中国人的代表,即使在事事讲究效率的当今,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或那样的“愚公”形象。你不见对有的家长来说,孩子有违父母意愿的天性和爱好,就好比是愚公眼前的太行和王屋二山,非想方设法搬掉不可;有的家长为了把痴迷文学的孩子推上奥赛金牌的宝座而不惜一切代价,他们的思想行为不也类似于愚公吗? 其实,换个角度来处理,这些“愚”父“愚”母们完全可以采取更为明智之举,那样的话,他们望子成龙成凤的愿望也许更能早日实现!
“愚”和“智”的差别在于愚者往往痴而傻,缺乏智者的理性和科学的头脑。在科技迅猛发展,万事讲求效率的今天,我们还是少些愚妄的行为,多些明智的选 择好。